2024年01月26日
第06版:副刊 PDF版

随 笔

浅谈“习惯成自然”

蔡斌

“习惯成自然”这句话出自《汉书·贾谊传》:“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大意是说,做人做事的方式习惯了,就很难改变,也就成了很自然的事了。

人生活在社会中,注定要主动或被动地形成许多习惯,如生活的习惯、学习的习惯、工作的习惯、交往的习惯……久而久之,就成了思维的习惯。

能不能养成好的习惯是人能否有所作为的先决条件。“少成则若性也,习惯成自然也”,就是告诉人们,小时候能养成好的习惯,就像秉性一样,在需要时会给我们提供帮助。事实上,人与人之所以不同,决定因素就是习惯的不同。好的习惯让人终身受益,坏的习惯则贻害无穷。良好的习惯是道德的载体,是成功的动力,是美好的体现。

然而我认为,“习惯”还有未被充分认知的另一面。

隔壁老杨七十多岁了,年轻时就每天坚持晨跑五公里,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风雨无阻。年龄大了,老伴劝他别跑了,他摆摆手,说“习惯了”。终于有一天,他在晨跑时倒在冰天雪地里。

某市一个高考状元,向同窗传授学习经验,就是两个字——熬夜。“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这句诗曾经澎湃了多少年轻人的心。随着时光流逝,这种竭泽而渔的“拼搏精神”成就了个别人的辉煌,也换来了他们身躯的羸弱。

第一个事例告诉我们:习惯可以成为自然,改变习惯更应该成为自然。从不懈长跑,到偶尔短跑,再到蹒跚而行,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就要养成不同的习惯。第二个事例则强调一个常识:经常熬夜是一种透支身体的行为,是对生命的摧残。

老许是我的同事,退休后喜欢练练书法。我俩见面,他总抱怨房子设计不合理,客厅太大,书房太小。我问他“一年接待多少客人”,他说“几乎没有”。我问:“为什么客厅不能作书房?”他愣了,说没有想过还能这样转换思路。

很多人都看过露天电影。起先观众都坐着看,总会有一个人先站起来想看得更清楚,以致越来越多的人效仿。管理人员用竹竿把一片打下去,另一片又起来,此起彼伏中,大家发现,还是都坐着看得更清楚。

我们姑且把第一种现象称之为“客厅思维”,类似的习惯还有人际交往中的“鸡鸭不同笼”、价值取向中的“非黑即白”、认识问题时的“先入为主”、社会评价中的“不好就坏”等;第二种现象便是典型的“羊群效应”,类似的还有商品购买中的“消费偏好”、股票交易中的“追涨杀跌”、文化生活中的“疯狂追星”等。诸如此类的认知惯性,左右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维和生活,使很多不正确的想法在人们心中潜移默化,以致习以为常。

小时候读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读契诃夫的《小公务员之死》,总觉得故事幽默中透着不可思议:一个家财万贯的吝啬鬼,临死前还憧憬着夺取前来做弥撒的教士胸前的金十字架;一个小公务员,看戏时因不小心把喷嚏打到了局长的光头上,竟抑郁而终。读后,忍俊不禁的同时,还心生几多感慨和沉思:在人生的悲喜剧中,是思维形成习惯,还是习惯形成思维?

新习惯和老习惯不停叠加,好习惯和坏习惯不断交织。从闻鸡起舞到高考工厂,从孟母三迁到高价学区房,从竹林七贤的恣意洒脱到现代人的“佛系”思想,这些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本质上的转变,总伴随着“雪花飘飘,北风萧萧”旋律的响起。互联网上一句“卷了吗”,已从教育焦虑向工作、生活方面延伸。人们习惯的“拼搏”有时并没有换来事业的发展,不得不在玩命和失望中重复着“内卷”,渐渐失去工作的乐趣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生活中,很多习惯性认知已经不能简单地说是对与错、好与坏,只有放在整个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才能理解它。诸如,考不上名牌大学就不能改变命运、没有名和利就没有幸福可言;公务员“下海”被炒作成头版新闻,教师“辞职”引发轩然大波……

英国作家毛姆说过:“改变好习惯比改掉坏习惯容易得多,这是人生的一大悲哀。”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也说:“习惯是很难打破的,谁也不能把它从窗户里抛出去,只能一步一步地哄着它从楼梯上走下来。”人生一世,草长一春,“远方”和“诗”很美,但生命只能依傍身边的一草一木。叶嘉莹先生年轻时有诗曰:“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禅不借隐为名。”人生只能不断循环从主动“走进去”到被动“哄下来”。③22

2024-01-26 蔡斌 随 笔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225369.html 1 浅谈“习惯成自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