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侯国防 通讯员 王露
手握一把小竹刀,灵巧的手指在各色面团间翻飞,顷刻间五颜六色的面团变成惟妙惟肖的作品,这门神奇的手艺叫面塑。近日,记者在鹿邑县唐集乡见到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孙伟宸,探寻他制作面塑的故事。
面塑,俗称“捏面人”,源自于祭祀和饮食文化,以糯米粉和面粉为主料、蜂蜜和甘油为辅料,调成不同颜色,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再经过防腐和防裂处理,便于长期保存收藏。创作者用双手和简单工具,通过捏、揉、搓等手法塑造出形态各异的作品。
孙伟宸是鹿邑县第四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的第三代传人,从事面塑已有20多年。他自幼喜欢绘画,尤善画虫草,后来又研究面塑,经过几年的潜心研究,终于把“捏面人”这个街头民间艺术发扬光大。
记者在孙伟宸的面塑手工作坊看到,他捏制的作品题材丰富,有古典人物类、植物昆虫类、卡通玩具类等,个个形态逼真,生动有趣,文化内涵丰富。
“传统的面塑制作局限于售卖市场,只能存在于街头巷尾,虽然精致美观但不易保存。”孙伟宸说,对此,他经过不懈探索,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制作的面塑在精致美观基础上,又克服了易裂和霉变的缺点,更易于保存。
有付出就有收获。近年来,孙伟宸捏制的面塑作品屡获大奖:《轻触娇容》荣获第十三届中国艺术博览会银奖,《五娃戏弥勒》荣获首届中国中部六省文化产业博览会金奖。
为了把面塑工艺传承好,孙伟宸成立了面塑手工作坊,从事民间手工艺产品制作与销售。他以作坊为基地,将技艺传授给愿意学习的年轻人。同时,他还带动周边村庄家庭妇女加入团队,这些家庭妇女不仅通过制作面塑挣钱贴补家庭,还能更好地将这一传统工艺传承下去。
孙伟宸说,受益于电商网络的崛起,如今他在网上销售面塑作品的数量直线攀升。
采访结束时,记者问孙伟宸新的一年有何打算,他笑着说:“多创作样式新颖的面塑作品,让这个传统工艺发扬光大,同时带动更多家乡群众致富……”②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