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第03版:社科理论 PDF版

大力弘扬乡贤文化

李晓英

乡贤,顾名思义,乡里的社会贤达。一个地方如果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就会出现有品行、有才学、有成就、有威望、有情怀的代表性的人物。这样的人物,可以称之为乡贤。

乡贤是中国文化滋养出来的人,是因德行高尚而被本地民众所尊重的贤达之人。乡贤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贤既能赈灾救济,又能教化乡里,培育文明乡风。他们受到后人的敬仰和崇拜,是一个地方的宝贵资源,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乡贤崇德尚善、引领示范,其直接而持续的感染力与影响力代代传承延续,深深影响着乡村秩序的维持与稳固、乡村社会的治理与发展。

谈到中国的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这是一种做人的学问。即使我们拥有丰富的知识,如果不懂得做人的道理,不注意人伦关怀,就不能说是一个真正有知识的人、有文化的人。

乡贤的标准是什么呢?贤人应该具备怎样的品德呢?孔子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

第一是庸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沉沦日常的庸俗之人。第二类是有担当的士人,就是读书人。第三类是温文尔雅的君子。第四类是自爱爱人的贤人。第五类是通于天地的大圣人。孔子把贤和圣分开了,圣人比贤人要高一点、有非常高深玄妙的智慧。受过良好教育的读书人,应该充分发挥榜样作用、表率作用、引导作用,立志成圣成贤。一个社会的精英,有义务做社会责任的引领者,成为一个贤人、甚至圣人。

什么叫贤人?我们笼统地讲圣贤,圣人是“与天地合其德”的“大人”,是通透的,洞彻了天道、地道、人道。而圣人是极少数的,或许难以企及,而我们成贤却是力所能及的,这就要高尚其志、修炼身心、知行合一。

《荀子》中记载了鲁哀公问孔子贤人的标准,孔子总结为四个方面:“所谓贤人者,行中规绳而不伤于本,言足法于天下而不伤于身,富有天下而无怨财,布施天下而不病贫。如此,则可谓贤人矣。”孔子在《礼记》中也有类似的说法:“所谓贤人者,好恶与民同情,取舍与民同统;行中矩绳,而不伤于本;言足法于天下,而不害于其身;躬为匹夫而愿富贵,为诸侯而无财。如此,则可谓贤人矣。”

“行中规绳而不伤于本”。就是说,贤人的行为都是中规中矩的,以至成为人们学习效仿的标准。但这不是做作出来的,而是自然而然的。

“言足法于天下而不伤于身”。言论可以为大家所学习和效法,但也不是做作的、故意的,故“不伤于身”。言行中规中矩足以为天下人效仿,这要求贤人做得要恰如其分,“不苟且为之”。对于自己的言行作为,不以不正当的难能为可贵;对于自己的学说,不以不正当的明察为宝贵;对于自己的名声,不以不正当的流传为珍贵。只有行为、学说、名声恰如其分才是最重要的。

“富有天下而无怨财”。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自己的财富很多,但不令人产生怨恨,因为财产来源清楚、明白、正当,是合理合法所得。

“布施天下而不病贫”。把所有财产拿出来奉献社会,但不会鄙视贫穷。古代乡贤就是这样做的,他们做了诸如办学、开仓、修桥、补路等公益事业,可谓是贤人。

乡村振兴离不开书香浸润、离不开读书学习,弘扬乡贤文化同样离不开读书,离不开践履实行。假如一个人读书之前是这样的,读书之后有了变化,对世界的看法透彻了,对自己的检讨深刻了,对别人的谅解也深入了,那就不一样了。孔子讲“文质彬彬”,意思就是一个人有文的一面,也要有质的一面。过分修饰就是矫揉造作了,过分质朴就显得太粗野了,一定要“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当贤人并不容易,要身体力行,去做各种各样的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的事情。我们生活在有组织的群体中间,必须遵守群体的规范,想任何问题都不能只为自己想,还应为群体想、为社会想。过去很多地方事务和乡村建设都是靠乡贤维持的,很少有强制性力量的渗透。乡贤在维持地方自治和社会和谐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如果地方能够培养一批乡贤,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乡贤文化在今天乡村基层治理中仍具有一定的价值。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贤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要善于在建强乡贤队伍上做足文章,充分发挥乡贤在推动产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传承乡风文明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凝聚起更强的乡贤力量,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

2024-03-29 李晓英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231848.html 1 大力弘扬乡贤文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