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4日
第06版:副刊 PDF版

超然台上的明月 (散文)

王海中

苏轼和弟弟苏辙情谊笃深,已经六七年没见面了。如今弟弟远在齐州(济南)做官,苏轼身在杭州,思念弟弟,决定向朝廷申请调至密州。

北宋时期,密州属京东东路,管辖范围十分辽阔,虽然没有杭州富庶,但文脉源远流长,文化底蕴较为厚实。对于苏轼来说,密州是一块生疏之地,但它毕竟离亲爱的弟弟近一些。其实密州生疏与否、富庶与否,在苏轼的内心都是一样的,苏轼内心的政治理想始终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在贬谪期间,都能把被贬之地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在杭州任通判的三年里,政绩十分突出,特别是对西湖的治理,使杭州老百姓能长年喝上干净的西湖淡水。苏堤和堤上的六座拱桥及著名的三潭印月景观都是苏轼主持修建的。今天我们还能看到如此美景,真得感谢他。

熙宁七年(1074年)九月,朝廷批准了苏轼的北调申请。苏轼带着妻子和三个儿子,向密州进发。这一去,成就了苏轼的伟大,让中国文学史上有了光照千秋的一页。

苏轼个性直率,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抵制王安石变法,遭到冷遇和排挤,于是踏上了漫长的被贬谪之路,一生跌宕起伏、颠沛流离。但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寄情山水,阔达的心胸更激发出豪情,人生境界不断提升。在密州,他寻到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苏轼早行夜宿,一路北行,终于到达密州。

苏轼到达密州后,所任官职是知密州军州事,就是密州的行政及军事“一把手”。苏轼下车伊始,立即投入工作,制订方案,治理当时较为猖獗的“两患”,人患(盗患)和蝗患。面对“上翳日月,下掩草木,遇其所落,弥望萧然”的蝗灾,苏轼整天忙于田间地头,并上书朝廷,为密州人民免租减税,得到了百姓的赞扬和拥护。一年后,苏轼带领密州人民终于迎来了灭蝗之后的第一个丰收之年。“胸怀黎民”的苏轼颇感欣慰,于是,那颗沉寂的心又打开了,他在密州写下了那首真正意义上的豪放词,写下了那首缠绵悱恻的悼亡词,还有那首气象万千的明月之诗。从此,密州便有了一轮最明亮、最清澈、最浪漫的明月,这轮明月,永远生长在那座台子上,让我们陷入无际的遐想。

苏轼对明月有着无限的情怀,他把明月看成知己,向明月倾诉构成了他人生感情的最重要的依凭。他在密州的第二年,决计扩建一处高台,在“香雾空蒙月转廊”的境界中沉淀自己的真实生命体验。经过测量和设计,台子很快建好了,他想让亲爱的弟弟给台子起个名字,便去信给时任齐州掌书记的弟弟苏辙。苏辙从《道德经》“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一句中获得“超然”一名。苏轼大喜:超然台,还是子由最理解我啊。“惟所往而乐易兮,此其所以为超然者邪”,是啊,苏辙太理解兄长了。超然,超然物外,不役于物,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让一颗落有尘滓的心得到清洗,这正是苏轼“也无风雨也无晴”式的豁达啊。

超然台筑成的第二年,熙宁九年的中秋节,苏轼和挚友携酒登上超然台。

众人皆醉我独醒。那轮明月照进了苏轼的心灵,苏轼和明月从没有像当时贴得这么近。苏轼向明月倾诉,他拥抱着子由,拥抱着挚友,拥抱着天下所有离分之人。他的那颗心,一片通透,无尽逍遥。所有的烦恼、所有的得失、所有的欲念……一瞬间都被洗净。密州的明月,如同清澈的水,荡涤着苏轼,他高举酒杯,奋激问月:超然台上的明月啊,你才最懂我的心啊。不朽的声音,向四周传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苏轼怀揽超然台上的明月,超脱一切束缚,成为无任何羁绊的自由神灵,轻盈地飞上月宫。是呀,天上的明月有圆有缺,但他内心那轮明月却永远朗照,“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他向明月最好的表白,更是他胸怀苍生的祈愿。苏轼在密州完成了自己的超越,他内心的明月朗照,把自己生命的空间照耀得通透清澈。从此,一个高大的苏轼,走进中国文学的深处。

2024-05-24 王海中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240427.html 1 超然台上的明月 (散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