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7日
第01版:要闻 PDF版

这里的麦收叫“拔单株”(记者带您看“三夏”)

□记者 付永奇 田亚楠

5月25日早上6点半,在市农科院小麦试验田里,10多名工人在紧张地“拔单株”。

这块试验田有80多亩,种植的都是科研小麦,共有4000多个株系。在金色的麦田中,许多被整株整株用红绳子拴起来的小麦分外显眼。“这是提前选好的单株,要整株拔掉送到实验室进行考种研究。”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小麦生长周期230多天,分为播种、出苗、越冬、起身、拔节、抽穗、灌浆等多个阶段。小麦专家每天都要仔细观察测量,对比其细微变化,在抽穗后选出优势株,用红绳标记,登记造册,并挂上写有编号的吊牌。“由于收获这样的小麦要连根拔起,我们习惯上称作‘拔单株’。”手拿记录本和厚厚一叠吊牌的市农科院小麦所副所长李楠楠向记者解释说。

近两个月降水少,墒情不好,土壤变硬,工作人员在“拔单株”时要借助铁锹。虽然还是早晨,气温不算很高,但是许多工作人员衣服后背已被汗水湿透。“天气预报明天有雨,我们要加紧抢收,以免连阴雨影响这些小麦的品质!”李楠楠说。

育种过程极其复杂,优秀品系万里挑一。比如秆高不能超过80厘米、单株穗数12个以上、单穗重量大于2克……只有同时满足这些条件,才可能被选中进入下一阶段试验。“拔单株”只是育种工作的一个环节。市农科院副院长韩玉林告诉记者:“小麦选育要综合运用常规育种、分子标记育种、品质分析育种、抗病性鉴定等技术,每年都要对比单株的株高、穗数、株重、饱满度、千粒重等数据,筛选出高产、优质、抗病害的品系,最后通过国家试验审定后才能推广种植。像最近选育出的周麦37、周麦38、周麦49等,都历经10多年,很多人为此熬白了头发!”

坚守育种初心,耐得住麦田寂寞,方能守住丰收的繁华。市农科院经过近60年的努力,共培育出省级以上审定小麦新品种33个,其中通过国审19个。育成品种数量和质量均居全省领先水平,品种累计推广种植 8亿多亩,社会经济效益400多亿元,创立了享誉全国的“周麦品牌”。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选育出一粒好种子,是我们科研人员共同的梦想。我们愿用毕生的心血去‘拔单株’,去攀高峰!”韩玉林理了理额头发白的头发动情地说。①6

2024-05-27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240503.html 1 这里的麦收叫“拔单株”(记者带您看“三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