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刘庆邦老师的作品有诸多原因。一是他是河南人,最早在新密米村煤矿工作,距离巩义非常近;二是他的作品多是农村题材和煤矿题材,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小人物,我也是农民的儿子,二十岁之前都生活在农村,看到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像是老家的左邻右舍,感觉很亲切;三是他的作品洋溢出来的都是真善美,与我追求的写作风格一样,他的作品值得我研究和学习。
我见过庆邦老师两次。第一次是在北京,是《海外文摘》主编蒋建伟组织的散文年会上。会上,庆邦老师讲了他与史铁生的结缘与友谊,讲得情真意切,让人为之动容,至今难忘。第二次见面有点巧,那天下午两点半,我躺在沙发上欣赏前一天才从书店买来的庆邦老师的短篇小说集《心事》,突然接到郑州商学院图书馆李晓琴馆长的电话,说庆邦老师来了,三点钟在学校有一个讲座。我挂断电话,当即赶往郑州商学院。我住的地方与学校隔一条马路,不到十分钟就到了。
这一次,庆邦老师给大家分享的题目是——谈《花灯调》创作动机和过程。整整两个小时,庆邦老师不用课件,没有讲稿,但思路清晰,条理清楚。在讲到《花灯调》的原型时,他讲了女主人公四次流泪的过程,每讲一次,庆邦老师都声音哽咽、眼角湿润,不停地摘下眼镜擦拭。我之前参加的讲座当中,老师们都是口若悬河、谈笑风生,几乎没有像庆邦老师这样动情的。庆邦老师写作还是手写,写出来后夫人对着手机读,然后在电脑上转成电子版。夫人读的时候,他在旁边听,听到柔软处,他的眼泪也跟着流。我想,庆邦老师的泪,除了为主人公流,是不是也有为相濡以沫的夫人流的成分?为主人公流是感动,为夫人流是感激。谈到他最初的创作动机时,他说是为了在女朋友面前炫耀。他写作有今天的成就,夫人是有大功劳的。
庆邦老师在写作的时候流泪,在夫人读的时候流泪,书出版后自己读到动情处依然流泪。他在回答记者访谈的时候说,人只重视流血,而不重视流泪,是不对的。用刀子随便在人的身体上拉一个口,都会有血流出来。而流泪不是那么容易,情感上达不到一定程度,你就是打死他,他都流不出一滴眼泪。
一个爱流泪的作家,心中必然洋溢着爱,充满着善,流淌着真。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这话千真万确。《苇子园》中,梁子和柱柱都爱着小青。按照我们常规的思维,梁子和柱柱是不折不扣的情敌,应该相互攻击。庆邦老师笔下的情敌,在深爱的女孩面前,谈的都是对方的好,认为她嫁给对方才幸福。《河床》中,矿工羊年娶了媳妇四锦,身边的工友都说四锦会跑,不可能死心塌地跟羊年过日子,因为工友中有不少这样的案例。但是,羊年对四锦不设防,真心实意对她好。后来,四锦果然卷钱跑了。羊年不恼她,认为她跟了自己这么多天,值得。后来,四锦被抓,在附近的一个水库劳动改造。羊年买了她爱吃的酱肘子去看她……羊年的善良最终感动了四锦。《心事》中,慧生和慧敏是一对恩爱的小夫妻。有一次在煤矿下边,惠生违规坐矿车,按照矿上的规定,惠生要带上妻子在众人面前做检查,还要录成录像带在矿上的闭路电视上播放。惠生不愿连累妻子,找自己的女同学代替,最后被大家识破。矿上要求惠生必须带上妻子做检查,要不然就开除他。尽管如此,惠生仍然瞒着妻子,每天装作照常上下班,其实矿上已经停了他的工,他每天都是去山上转悠。突然有一天,队长通知他下井。这时候,惠生才明白,慧敏知道原委后,瞒着他去矿上做了检查……结尾更是神来之笔:“他要马上回家看慧敏,并告诉慧敏,他不打算在这个矿干了。”这篇文章我没看完,眼里就涌出了泪。我认为当下的小夫妻应该看看庆邦老师的文章,不要为了鸡毛蒜皮的事吵闹,甚至离婚。
提到创作的诀窍时,庆邦老师说自己有三个优势:吃过苦,不怕吃苦,有写作经验。其实,不说第三个优势,前两个我们好多作者都不具备。写《花灯调》前进行采访时,庆邦老师在偏远的山区差不多待了半个月。他睡板床,自己烧水喝,早餐自己解决,跟着驻村第一书记跋山涉水,走村串户……要知道当时他已经年过古稀。比比庆邦老师,我真是汗颜,也难怪自己写不出优秀的作品。
庆邦老师有一段话说得非常好:“从本质上来说,作家的写作是劝善的,是用于改善人性和改善人心的,因为我们的写作就是为了使人和社会变得更美好,从本质上是作用于人的精神、人的心灵和灵魂的……这就要求每个作家首先自己必须是一个善良的人,善良而敏感,因为善良才能发现善良,并且会发现恶。”
庆邦老师是我学习的榜样,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泪为谁流》是庆邦老师长篇小说《花灯调》最初的名字,我借来一用,请庆邦老师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