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高中时,母亲特意到淮阳给人祖爷烧过香,磕过头,许了愿,买了压缩馍,希望我能考上大学。我也因此第一次知道了太昊陵。当时,对于出身农村又拄着双拐的我而言,大学仿佛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幸运的是,我竟奇迹般地考上了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周口,又机缘巧合被单位外派到淮阳协助做太昊陵庙会管理工作。工作期间,我有幸了解、熟知了太昊陵许许多多的历史传说和传奇。
淮阳太昊陵是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的陵庙,始建于春秋,增制于盛唐,完善于明清。太昊伏羲氏位居三皇之首,从历史的角度讲,有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六千年看淮阳之说。太昊陵占地875亩,建造风格也比较皇家化,显得十分庄严、富丽堂皇,迄今为止,能与之媲美的陵墓寥寥无几,历来被称为“天下第一皇朝祖圣地”,是我国帝王陵庙中大规模宫殿式建筑的孤例。它整个建筑群的布局和命名均依帝王规制和伏羲氏先天八卦之哲理。诸多建筑分列在750米长的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有午朝门、道仪门、先天门、太极门、统天殿、显仁殿、太始门、八卦坛等。如果把大门层层打开,可从南面第一道门望到太昊伏羲氏的巨大陵墓,称“十门相照”。伏羲陵高达数丈,周长200米,气势雄伟,肃然耸立,上圆下方,取天圆地方之意,享有“羲陵岳峙”的美誉。
早在6500年前,太昊伏羲氏率部落从成纪(今甘肃天水)沿黄河东下,在水草丰茂的宛丘(今河南淮阳) 择水而居。他画八卦、作甲历、定四时、结网罟、兴渔猎、养牺牲,部族很快繁荣强盛起来,其他填不饱肚子分别以蛇、鹿、猪、狗等为图腾的部落,纷纷慕名投靠,于是出现了万邦来归的局面。相传,伏羲成为华夏各部落首领后,定姓氏、制嫁娶、造书契、兴礼乐、饰武功、统四海,开辟了华夏文明的新纪元,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融合,创下无数人类奇迹,成为德冠百王的一代圣帝,被中华民族推崇为人文始祖。他取蛇身、鳄头、鹿角、虎眼、鲤鳞、蜥腿、鹰爪、鲨尾、鲸须诸形象,创建了中华民族的图腾“龙”,象征中华民族主体血脉的汇聚。龙也成为中华文化最富有魅力的形象,华夏儿女“龙的传人”也由此而来。今天的淮阳被尊称为“龙都”,成为当之无愧探寻龙文化、追溯龙图腾的源头。
太昊陵因年代久远,庙貌渐毁,曾经多次被修缮,其中被完整大修的一次是明太祖朱元璋时期。传说在他起兵抗元时,一日战败,被元兵追杀,逃到太昊陵伏羲庙中祷告说:“如果人祖爷能佑我无事,今后一旦得了天下,便按照皇宫的规格为您建庙,让后代子孙敬仰您!”他话音刚落,几只蜘蛛飞快地在庙门结起了网。元兵追来,一看庙门被蜘蛛网所封,认为长久无人进入,便追向他处,于是他逃得一劫。此后,朱元璋果真得了天下,便实践了诺言,派开国元勋徐达前往陈州仿照南京明皇宫重修了庙宇,即现在的太昊陵。明洪武四年朱元璋亲自撰写祭文到太昊陵致祭,并定陈州伏羲陵为全国祭祀伏羲的专祀地,其他祭祀地一律取消。据传,他还亲自在太昊陵门前种下了一棵槐树。如今,这棵享受国家一级保护的槐树沐浴了600多年风风雨雨,树身破裂多半,虽然仅剩树皮,却虬枝苍劲,每到春天郁郁葱葱,坚强地站在太昊陵门前,默默地看着这太平盛世。
历朝历代,上至帝王大臣,下到平民百姓,到太昊陵拜祭者络绎不绝,留下了御祭碑、题词碑、重修碑、功德碑等,统称“伏羲碑林”。碑林 “衔蔡水,倚羲陵,寓八卦,合五行。羲皇巍巍,山岳为碑,羲陵巍巍,碑林作歌。后人来此读碑,感念羲皇之余,亦当追忆斯世碑林兴建之德”。太昊陵内还有两处碑刻值得欣赏:一处是伏羲陵墓前的“汗巾碑”。据说,当时重修陵庙,负责修缮的士绅听说著名书法家苏东坡来看望在陈州任职的弟弟苏辙,就想请他为伏羲陵墓书碑。苏东坡当时碰巧有事外出,苏小妹来到书房,见到求字信,一时兴起就用随身所用的汗巾代苏东坡题写了“太昊伏羲氏之莫”七个大字。苏东坡回来见了,很惋惜苏小妹把“墓”错写成“莫”,苏小妹笑着说:“伏羲氏是人祖爷,整个大地都是他的呀!”苏东坡茅塞顿开,连连称赞碑字的神奇和她的智慧。因为时间实在是太久远了,墓碑上的文字经过近千年的风吹日晒已经被风化得模糊不清了,但无论怎么样,都无法风化掉我们对伏羲氏的敬仰之情。另一处是镶嵌在太昊陵岳忠武祠(岳飞观)西墙上一代爱国名将岳飞手书真迹《前、后出师表》的碑刻。仔细端详,该碑刻笔墨挥毫气贯首尾,纵横捭阖的字里行间让人不禁联想起岳飞“光复中原”的气魄雄姿和“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金戈铁马的一代英豪岳飞在历史的长河中虽已走远,其遗风余烈,千百年后,依然被铭记和怀念。这些分布于陵园、碑林等处的诸多历代名家碑刻是中华文明风雨沧桑的历史见证,这些布满斑驳岁月痕迹的碑刻铭文,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它们各领风骚,相映生辉,或温润隽秀,或磅礴大气,或酣畅淋漓,或苍劲挺拔,给太昊陵增添了浓浓的文脉气息和墨香雅韵,不但奠定了“天下第一陵”的崇高地位,也是我们民族文化自信的最好载体。
淮阳有千年不死的神草,说的就是太昊陵后面蓍草园里的蓍草。该草为菊科多年生草本稀有植物,羽状互生叶,形似艾草,茎圆象天,德圆而神。概因《易纬·乾凿度》引古《经》说:“蓍生地,一百岁方生四十九茎,足承天地数,五百岁形渐干实,七百岁无枝叶也,九百岁色紫如铁色,一千岁上有紫气,下有灵龙神龟伏于下。”传说,人祖伏羲根据白龟龟背图案,采来蓍草,取草茎摆成八卦的造型,创下了先天八卦,又称“揲蓍画卦”。蓍草据说上通天,下连地,在这里生长了几千年,迭代更新,永久不衰。《博物志》说:“蓍秽而三百茎,故知吉凶。”蓍草的茎有八棱,草梗很硬,是占卜之物,被世人称为神草。后人通天问卦,占卜推演,必用蓍草,蓍草占卦,唯太昊陵出产的最为正宗和灵验。据说只有出圣人的地方才会长出蓍草,目前全国只有淮阳太昊陵、山东曲阜孔庙、山西太原晋祠三处长出了蓍草,其他地方非常罕见,也极难成活,太昊陵生长的蓍草最为葳蕤茂盛。因此草稀有,历代帝王每当春秋二季派来朝拜人祖的官员在返京复命时都必须带回一束蓍草作为到了太昊陵的信物,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淮阳的八景之一 “蓍草春荣”。如今,蓍草园四周的围栏上被来自四面八方祭拜的民众系满了红色的祈福带、许愿牌和同心锁,祈愿家庭和和美美,事业蒸蒸日上,人间风调雨顺,祖国繁荣昌盛。
陵内不只有关于建筑的传说故事,还有一些树木的传奇令人们叹为观止。伏羲陵西侧有一棵宋代柏树,20世纪70年代其树干中间突然长出了一棵不同科属的南方树种檀树,因其生长较柏树快,现在已长成大树,郁郁葱葱的,形成了奇异的“柏抱檀”现象,也有了“柏抱檀,打得粮食吃不完”的谚语。这棵树不仅富有自然景观的美感,也使得太昊陵更具有神秘色彩和人文魅力,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和朝拜。太昊陵前有一棵千年古柏,在树身上长出一只酷似人耳朵的“神耳”,民间传说是人祖伏羲留在世间倾听民声心声的耳朵,只有一只,只进不出,十分灵验,每天都有大量的信男善女在“耳朵”边诉说心愿。耳柏不仅是太昊陵的一道奇特景观,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太昊陵还有一处占地3.6万平方米的独秀园,它是全国唯一以松柏造型艺术为特色的剪枝公园,各种树木造型千姿百态、绚丽多姿,既有北方皇家园林的宏阔气势,也有江南私家园林的婉约多姿,被海内外游客及园林专家誉为“天下奇观”。园内有两棵奇树。一棵是“连理枝”,由两棵粗壮的梧桐树的树枝自然生长连成了一体,向人们呈现了白居易的诗句“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现实景观,已成为人们表达爱情牵手合影留念的网红打卡地。另一个是“万姓同根树”,该树在1962年夏曾被狂风刮断,之后主干周围便生出无数长势特别茂盛、绵延向四周伸展的小枝干。神奇的是,这些新生的枝干不多不少正好是56枝。该树生长在充满灵气的太昊陵,根系苍劲,枝繁叶茂,有56个主枝,分枝上万,正象征了华夏56个民族和万千姓氏,也正好印证了“万姓同根,根在羲皇”之说。
太昊陵人文始祖祭祀活动绵延千年,始终香火鼎盛,历久不衰。太昊陵庙会是中国最古老、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参会人数最多的民间庙会,“太昊伏羲祭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世界各地数千万人涌向太昊陵朝圣,每月农历初一、十五也均有盛大祭祀活动,游客人数日达数万。庙会期间,还会举行各种各样的传统民俗娱乐和售卖活动,颂扬伏羲功德的原始巫舞担经挑、千年乐器古埙秀、民间社火跑旱船等节目精彩纷呈,蕴含抟土造人神话的泥泥狗、纪念女娲繁衍人类的布老虎、传言小孩吃了考大学的压缩馍等特色商品琳琅满目,吸引着大批游客观看和购买。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3月22日(农历二月十五),庙会的参与人数高达82.56万人,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确定为“单日参与人数最多的庙会”。淮阳多年来不断融合文旅发展战略,太昊伏羲陵文化旅游区于2024年被确定为国家5A级景区。如今的淮阳,文化繁荣,旅游兴旺,承载“人之祖、史之初、国之根、文之源”的太昊陵也必将光耀周口,出圈河南,走向中国,迈向世界。
陵依旧,喻示着华夏民族人文的原点,庙故我,盛装着人们不尽的膜拜之情。我站在太昊陵前的中轴线上,寻根问祖,抚今追昔,千年风雨,沧桑巨变,幸福感、自豪感油然而来,今生无悔生华夏,国泰民安享太平。
太昊陵必将在历史的长河中传奇千万年,它是人民的,是世界的,更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