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12日
第06版:副刊 PDF版

一生风雨“裱糊匠”

刘猛

“两个胖子”,打一中国城市名,很多人应该都能猜到谜底。合肥位于安徽省的中部,地处长江与淮河之间,“夏水暴涨,施(今南淝河)合于肥(今东淝河),故曰合肥”,古称庐州,宋代名臣包拯的故乡。

19世纪后半叶的合肥人才辈出,李鸿章、张树声、刘铭传等新型精英阶层在此地崛起,在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之后,淮军由此成为晚清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这些地方士绅具有一定的革新意识,敏锐感受到了社会危机和时代变化,并在后来的内政外交中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历史人物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今安徽合肥人。赵尔巽在《清史稿》中说他是“中兴名臣”“社稷之臣”,充斥着史家隐恶扬善的历史书写程式。梁启超在《论李鸿章》中称:“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倒有些惺惺相惜之感了。用晚年李鸿章自己的话来说,他这一生只是在做“裱糊匠”的活儿,“一日和尚一日钟,钟不鸣,和尚亦死矣”。

5月的合肥,天气闷热,只是不像其他地方那样漫天飘着令人生厌的杨絮。李鸿章故居,又名李氏家族旧宅、李府、李鸿章府,位于合肥市庐阳区淮河路步行街中段208号,是典型的江淮地区晚清民居建筑。淮河路步行街是合肥著名的商业街区,地处闹市,故居与周围的现代建筑物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夜晚游人如织,唯有李府大门紧闭,外面繁华热闹的世界仿佛与之无关,历史与现在也在那一刻彼此交融,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李鸿章故居陈列馆的展板上详细介绍了这位晚清重臣的生平事迹,从“引领洋务求自强”到“青史凭谁论是非”,李鸿章的一生可谓是半部晚清史的写照,“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作为清王朝的“文忠公”,李鸿章殚精竭虑地求洋法、习洋器,为自立张本,开启了近代史上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然而甲午战争的烽火、《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他一辈子的事业扫地无余。这是时代的悲哀,也是李鸿章个人的悲剧。

李鸿章的老师曾国藩历来被评价为近代史上的“完人”,成为后世效仿的楷模,《曾国藩家书》更是现代人立身治家的宝典。但相较于自己的学生,曾国藩自始至终都是儒家思想的卫道者,面对洪秀全提倡的异端邪说,曾国藩毫不客气地说:“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在曾国藩心中,名教才是他念兹在兹的国之重器,无怪乎他的谥号是“文正”。

如何应对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给出的答案是自强、求富,“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在维护清政府统治的前提下引进西方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实现中国的近代化,所谓“中体西用”是也。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却不是实际推动者。徐继畬的《瀛寰志略》初刻时,因书对英国多有正面述评,被曾国藩认作“颇张大英夷”。面对夷人、夷情、夷务,曾国藩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在那个人人沉浸天朝上国美梦的时代,学习西方是有风险的,可以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稍有不慎便会成为众矢之的,小心谨慎的曾国藩未必敢冒这个险。

甲午战争宣告洋务运动的失败,因《马关条约》的签订,回国后的李鸿章成了举国上下声讨的罪人。没有了重要职务的李鸿章心有不甘地住进了北京贤良寺,等待复出的时机。1899年,李鸿章突然被任命为两广总督,千里迢迢来到广州。不久,义和团运动爆发,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大清王朝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李鸿章被急调回京,负责与洋人谈判,再次当起了“背锅侠”。签订完《辛丑条约》,垂垂老矣的李鸿章又被铺天盖地的“卖国贼”骂名包围。彼时的李鸿章已没有青年时“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的豪迈,唯余晚年“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的悲凉。时也,命也。

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病逝,谥号“文忠”,灵柩由北京运回老家合肥安葬。“窃念多难兴邦,殷忧启圣,伏读迭次谕旨,举行新政,力图自强”,他在遗折中仍旧念念不忘呼吁自强,希望当权者实行新政。1911年,李鸿章逝世十年后,武昌起义爆发,清朝即将退出历史的舞台,他的修修补补最终也没能挽救风雨飘摇中的大清王朝。

舟大而水浅也。李鸿章终究只是时代的弄潮儿,无法成为真正的领航员。

2024-07-12 刘猛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245521.html 1 一生风雨“裱糊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