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立民
堂上弦歌七日不能容大道,庭前俎豆千年犹自仰高山。
公元前492年,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到达陈国,陈国即今天的河南淮阳。孔子周游列国13年,从入世一端视之,是宣传并践行自己的政治理想。从新闻传播的角度考察,是否可以说,孔夫子恰恰是两千多年前的“自媒体工作者”,《论语》或许可以看作是有关孔夫子的“新闻实务备忘录”。
如新闻采访。“子入太庙每事问”,这是新闻采访的基本功,也是出发点。原文照录,是“口述历史”,是未经加工的重要新闻素材。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孔子把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种种美德贯穿于新闻采访全过程,绝对是时下“十佳记者”的高标准典范。
再如新闻写作。“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的重要地位显而易见。而且,殷墟的甲骨文就有“来僖自西,告曰:土方征我于东鄙”的字句,可见在孔夫子时代已经有了新闻意识。于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无疑是告诉新闻记录者:一边必须识时务,做“喉舌”,一边也不能忘记“充电”,这才有“传不习乎”的每日提醒。
关于新闻编辑。“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孔子不是“作”《春秋》,而是“编辑”了鲁国史而留传后世。在东周时诸侯国的史书均已散失的背景下,此举确乎功不可没。而且,“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这种编年体的形式,对整理者的要求是相当高的。同时,《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孔子不仅一字一句、扎扎实实编辑了《诗经》的文字,他还是音乐编辑与演奏家,多才多艺而殚精竭虑至此,堪为百世师也。
至于新闻评论,无论有新闻由头的即时评论,类似今天大学讲堂的“热点新闻解析”,还是非事件性新闻评论,那些名垂史册的“东方哲理”,几乎都贯穿于《论语》的每一章节。《论语》五分之一的词汇,之所以能够作为成语流传至今,关键在于思想的光芒与评论的力量,“道不同不相为谋”“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无论有事件的“一对一”时评,还是无事件的人生总结,至今还闪烁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
再如时下媒体颇为重视的广告学,在《论语》里不仅随处可见,个中的传播技巧也值得借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是彼时最为流行的“招生广告”,“凡带着十脡干脯为礼来求见的,我可是都招进门了!”须知十脡干脯在当时是相当菲薄的礼物,于是贫家子弟如颜渊、原思者,都能身列孔夫子门墙。有意思的是,务实的“自我吹嘘”式广告在《论语》里同样可见,如“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自信不无卢梭式的“看谁能够说比我更好”的胆气。而让“明星”弟子为自己代言,水准也远远高于今天的策划公司。如颜回的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之,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矣。”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夸大的嫌疑。
所以,无论从记者吃饭的活计“采写编评”基本功方面说,还是从今天的“广告经营策略”上讲,孔夫子通过《论语》教给我们的,实在胜过许多高头讲章。
钱穆说:“在孔子之前,中国历史文化已有2500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之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2500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2024年是孔子诞辰2575年,重新回顾孔子的“新闻观”,至今仍然有许多有益的启迪。
(作者单位:湛江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