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少华离开周口日报驻鹿邑记者站站长岗位已有9年,偶尔与他联系时,我依然尊称他为杜站长。
在我农村老家的书房里,有20余个档案盒,里面存放着按年度分类的报纸杂志,上面有我32年来发表的新闻稿件和文学作品。
其中标注“2014年度”的档案盒里,有一篇2600余字、发表在2014年6月18日《周口日报》上的新闻作品《八旬党员圆梦北京》,署名是“记者杜少华 通讯员李现理”。
这篇新闻报道,是时任周口日报驻鹿邑记者站站长杜少华让我交的展示写作水平的“考卷”。
杜少华于2005年8月至2015年8月任周口日报驻鹿邑记者站站长。当时,我在乡镇工作,杜站长的办公地点在县政府大院,10年间虽去过几次他的办公室,联合采访发表过多篇新闻稿件,可像朋友一样坐在一起吃饭聊天,至今想起来只有三四次。我们一起采访张绍荣,就是其中一次。
2014年5月29日9时,正在邻村建筑工地干活的我,接到了杜站长的电话,说下午要去采访一位老八路军、老党员,让我跟他一起去。当天下午3时,我骑电动车行程15公里,去了县政府大院最北边他的办公室。
见面坐下后,他介绍了即将采访的人物和主题。卫真办事处谷堆洼村,有一位84岁、党龄65年的复员军人张绍荣,他1948年18岁时参军入伍到陈毅元帅领导下的第三野战军部队;入伍期间参加大小战役数十次,荣获奖章数十枚;2014年4月底,老人终于圆了数十年来的梦想——前往北京瞻仰了毛主席遗容,并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看望了“老战友”……
“现理老弟,你从事新闻宣传报道20多年了,在全县通讯员中,大家都知道在人物专访方面你最能写、出稿快。今天的采访,是我对你的考验,也是交给你的一张考卷。到现场后,我提问,你负责记录、回去写稿子,交稿时间是4天后……”杜站长这样叮嘱我。
在开车前往谷堆洼村的路上,他劝说我赶快考个大专文凭。我一听,笑了:“都43岁的人了,女儿都21岁了,明年儿子也要上大学,我要文凭干啥?”
他一听,突然刹住车,质问我:“你思想上咋恁消极?你在机关工作了一二十年,现在不还是个随来随走的临时工?报考成人高招,两三年就能拿到国家承认学历。在当今社会,文凭就是敲门砖。你要永远记住一句话:在思想和学业上的进步,是事业发展的基石。请你从明天,不,从现在开始就考虑这个事!”
当日下午4时至6时,我们在当地干部的陪同下,对张绍荣进行了两个小时的采访。晚上,和杜站长一起吃饭时,我们又谈了很多。我骑车回到农村老家时,已是夜里10时多,没顾上休息,连夜写稿。
第二天下午1时32分,我把3900余字的初稿,传到了杜站长的邮箱。他精心修改后,稿件发表在6月18日的《周口日报》4版。
那次采访过后,我左思右想,于当年9月到县教育局成人高招办公室办理了申请参加成人高招考试事宜。至2020年7月,几年时间里我先后拿到了信阳师范学院、新乡师范学院大专毕业证、本科毕业证。
杜少华站长离开鹿邑9年了,平时我们虽因各自的工作而忙碌,但偶尔的微信或电话联系,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内心的真情流露。
今年8月16日,《周口日报》刊登了创刊35周年征文启事。我打开电脑写此文时,给杜站长发微信,核实他在鹿邑记者站当站长的具体时间。他回答后,又留言一句:“你是我在鹿邑认识的为数不多的一个好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