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猛
非遗传承,究竟路在何方?《半月谈》的调研揭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近年来,非遗领域“二代回归”现象凸显,但在传艺、守艺过程中,年轻人面对经济价值与职业价值之间的撕裂,显得有些困惑。
据媒体报道,作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沈丘青三彩,在胡金贵、胡长征父子的接力拯救下,重新焕发出新的光彩。第七代传承人胡长征默默坚守,立志要建设一个青三彩产业园,提升这项古老技艺的知名度。胡长征身上那种质朴平凡的精神,让我们相信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真的后继有人。
从马面裙爆火到围炉煮茶成为社交新宠,从簪花出圈到漆扇走红……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爱上了非遗。他们既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也并非贪图其中的新鲜,而是被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深深折服。事实也证明,年轻面孔与古老传统的相遇,总能迸出新的火花,一次次地带给我们惊喜。
非遗传承,核心在人。要知道,非遗工序复杂、要求严苛,并非一朝一夕能习得,需要坐得住冷板凳。况且,非遗的传承并不是简单地进行静态展示或照搬挪用,而是要助推非遗融入生活、引领时尚、绽放新的魅力。要建立规范的非遗新生代力量保障机制,让他们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让绝活不绝迹,培养更多的青年“守艺人”。②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