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得知《周口日报》开展创刊35周年征文活动,这让潜藏心底的“我与《周口日报》的故事”翻起了浪花。
1990年4月的一天晚上,我到办公室值夜班,走到地委宣传部文艺科门口,看到科长祝培星正在灯下忙碌。我问他在忙什么,他说:“宣传部让我参与筹办《周口日报》,我准备先编几期试刊号。”我问:“现在就你一个人吗?”他说:“很快就兵强马壮了!”他又说:“我现在就向你约几篇稿子,怎么样?”我问:“写什么内容呢?”他说:“结合你们的工作,写几篇廉政建设方面的稿子吧!”我笑说:“你是《周口日报》的第一位编辑,我就是《周口日报》的第一位通讯员。”
征得单位领导同意后,我先后跑到太康、西华、扶沟,做了调查研究,写了几篇稿子。1990年5月1日试刊号第一期上发表了我的两篇文章《太康县税务局纪检组:坚持原则,秉公执纪》《西华县聂堆乡党委、乡政府:廉洁奉公,率先垂范》。后面几期又相继发表了《雕塑》《红灿灿的格桑花》等稿件。我对自己严格要求,写稿子必须深入调查研究,反复推敲琢磨,做到精雕细刻。
《周口日报》试刊3个月后,于1990年8月1日正式创刊,一大批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和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走进报社。《周口日报》兵强马壮,突飞猛进。
记得1994年秋的一天,我听说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有一位外籍教师海伦,很受同学们欢迎。于是,我采访了海伦,写了4000多字的通讯《她从大洋彼岸来》。写好我便赶到周口日报社,交给张保安编辑审阅。张编辑一边看一边改,看得很认真,改得很细致。很快,这篇通讯就发表在《周口日报》头版头题,后又选入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的散文集《人间正道》。
更使我记忆犹新的,是在周口日报社领导和编辑的帮助下写作“品味乡愁”系列文章的事。此前,我曾写过几篇以“乡愁”为主题的文章。2015年7月初,《周口日报》的编辑告诉我,报社准备在副刊为我开辟一个“品味乡愁”专栏。我喜出望外,很快写出了《石磨,呼噜呼噜转》,于7月6日刊发。这篇文章后来被《散文选刊》《语文学习》和几家网站选载。此后,我以一个月两篇的速度为专栏供稿。2017年6月5日,顾玉杰总编辑在《周口日报》发表了关于“品味乡愁”系列文章的评论文章《永不磨灭的时代印记》。这个鼓励就像在背后推着我的一双手,让我始终不敢泄劲。到2019年11月11日,我陆续发表了百十篇“品味乡愁”系列文章。北京群言出版社决定把“品味乡愁”系列文章集纳成册,我请顾玉杰总编辑写一篇序言,他爽快地答应了。不到三天,他就把序言写成交给了我,使这部《品味乡愁七十年》得以顺利出版。
在2023年世界读书日前,《周口日报》副刊编辑给我来电话,向我约稿。我接受任务后,心想,编辑向我约稿,是对我的鼓励,也是对我的信任。于是,我抖擞精神,挥笔写作,很快写出了两篇散文。《他为“战士”写文章》,写的是阅读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后的体会;《碧血丹心照后人》是自己阅读《周口日报》“周口红色记忆”系列稿件后的心得。两篇散文发表后,我发现编辑对我的原稿进行了精心修改。我知道,虽然文章题目下署的是自己的名字,但文章里却饱含编辑的智慧和辛劳。
几十年来,一批又一批周口报人初心不变、奋斗鏖战,怎能不令人肃然起敬!
几十年来,我从编辑们那里获得了太多的教益、爱护和关切,即使岁月流水般奔泻,这些记忆也很难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