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俞秀
11月24日,湖南长沙县市民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晒出一份县卫生健康局向他出具的《依法履职处理意见书》,文件仅200余字,却有多达7处错别字。此事引发网民热议。(据11月26日澎湃新闻)
文风,是工作作风的直接体现。一份意见书,寥寥200余字,却错别字频出,这绝非简单的“工作失误”所能掩盖。从“呈沙医院”到“技护车”,从“指释中心”到“整领学习”,每一处错误都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工作态度的疏忽与不负责任。官方公文,本是政府权威与公信力的载体,如今却因低级错误而大打折扣,不禁让人发问:这样的文件是如何通过层层审核,最终呈现在公众面前的?答案或许正如工作人员所言,是“未经过严格的校对”,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恐怕是工作作风的松懈与对细节的不重视,更是对群众诉求的轻视与敷衍。
政府公文,作为政府与民众沟通的桥梁,承载着政策传达、民意反馈的重要使命。回顾近年来媒体报道,某些政府部门在公文、标语、标牌等方面的低级错误并不鲜见。从“森林放(防)火,人人有责”到“全警出洞(动),清剿火患”,从“学习惯(贯)彻”到“人人争当文名(明)市民”,这些错误不仅让人忍俊不禁,更让人深感忧虑。它们像一把把利刃,割裂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任纽带,也损害了政府部门的形象与公信力。而这些错误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工作态度的轻率、责任心的缺失以及管理机制的漏洞。
尤为值得警惕的是,某些政府部门在面对错误时,往往轻描淡写地以“工作失误”为由进行搪塞,而缺乏深刻的反思与有效的整改。这种态度,无疑是对错误本身的纵容,也是对工作作风建设的忽视。文风不正,作风难实。一个连基本文字表述都无法做到准确无误的部门,如何能够确保政策的精准执行?如何能够赢得民众的信任与支持?
一字之差,可能谬之千里;文风不正,作风必然难正。文风建设,不仅是文字表达的问题,更是工作作风、思想状态的集中体现。政府部门在撰写公文、制定政策时,必须秉持严谨、认真的态度,确保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经得起推敲。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严格的审核机制,对公文进行多轮校对与审核,确保内容准确无误。此外,还应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与教育,提升其文字表达能力与责任意识,从根本上杜绝低级错误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