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0日
第04版:社科理论 PDF版

老子“俭”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课题主持人:王春燕 课题组成员:宋涛 陈大明 古伟 张荃茗 王洋洋

作为传统伦理范畴的重要组成部分,“俭”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其内涵也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不断完善丰富。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俭”思想深刻地扎根于中国人的心理中,以日用而不觉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老子“俭”思想的主要内容

老子提及“俭”只有寥寥数语:“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但是,《道德经》中又有众多章节涉及“俭”思想。

“俭”有约束、克制、不放纵的含义。投射到老子“俭”思想中,主要是对个人欲望的约束、克制,对身体和生命的重视,从而达到修身养生的目的。“少私寡欲”是老子“俭”思想的核心理念。“乐与饵,过客止。”五色、五音、五味和难得之货并非日常生活中的必需之物,违反了“圣人为腹不为目”的宗旨。“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老子认为,与其追逐名利,不如保全自身。孔子所谓“杀身成仁”,孟子所谓“舍生取义”,这是儒家提倡的人伦道德。但是,老子则认为不珍重生命和身体并不可取,过于追求仁义只会被名利所困。“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老子虽然重视生命,对生命充满着无限的人文关怀,但是反对过度求生,因求生而动辄自蹈于死地,便更不可取。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婴儿是老子理想人格的化身,从世俗的角度看,婴儿非常柔软弱小,几乎没有任何力量。但是,婴儿美德在身却纯真无知,正是修身之人所追求的境界。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中有言:“为道所得的是一种精神境界,为学所得的是知识的积累,这是两回事。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他的精神境界可能还是像小孩子一样天真烂漫。”这种出自本性的自然,正是老子所推崇的圣人终极状态。陈鼓应认为:“老子有感于世人一味逞强好胜、不肯谦让而引起无数的纷争,遂提出柔退不争的处世之道。”对于君主来说,保持不争的心态,不仅是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一环,也是治理百姓,让百姓和谐相处的必备之德。不争是顺应天道,是老子所构建的哲学世界里“道法自然”的现实映衬。所谓不争之德,是跳脱于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利万物而又利己的方式实现自我追求。

老子劝谏统治者修身养生,其目的不仅仅是完善个人品德,而是希望他们修身成圣,完成修身到修天下的转化,达到圣人之治。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过多地干预,顺其自然,充分发挥人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圣人顺应自然而不胡作非为,真正让人民“当家作主”,充分尊重和信任人民,给予人民充分的自由和权利。在这种环境下,百姓不需要外力催逼,就会自我化育,走上正途,在变得富裕的同时回归淳朴纯真的状态。

老子说:“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是一种力量,更是天下万物的准则和典范。有学者解释为:“知道清静无为,就可以用来匡正天下。”老子提出清静是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当时的统治者声色犬马,沉浸于感官刺激中不能自拔,老子还注意到统治者扰民严重,百姓不胜其烦。老子认为,一切躁动都是贪欲在作怪,拒绝贪欲就能安静,天下自然会得到安定。

老子“俭”思想的当代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民族复兴的历史高度和国家富强的战略深度,明确提出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们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要求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之法,不断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之路。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果断抛弃那些与时代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陈旧观点,立足时代,推陈出新,深度挖掘老子“俭”思想的当代价值,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俭”思想不仅体现了个人道德修养,还凝结了社会文明和民族智慧,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仍有一定的价值。要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正确指导下,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并吸收融合百家之长,让老子“俭”思想在新时代下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为推动老子“俭”思想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立场、观点和方法。老子“俭”思想因其历史语境的局限,需要用马克思主义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马克思主义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传承和发展老子“俭”思想也要结合当前中国社会现实,积极探索有效的发展路径。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导向,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老子“俭”思想的当代价值探索

从个人与自身的养生关系来看,物质上的富足并未带来身心上的真正健康。相反,一系列被称为“富贵病”的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这类疾病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因过度精细化和奢侈化的生活方式导致的生理疾病;另一类是因物质充裕与享乐主义驱动下的心理失衡,从而导致的抑郁、失落、空虚等心理状态。为了预防这些问题,促进身心健康,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现代养生观念,并借鉴先秦时期的节俭思想,特别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他们强调个体生命的价值,通过清心寡欲的生活,避免被物质所役使,从而实现真正的身心健全。

在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中,节俭可以培养品德。诸葛亮在给儿子的书信中提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意思是,品行高尚的人以内心平静来修养自己的心灵,并通过节俭来塑造自己的品德。这一观点与老子的“归根曰静”“清静为天下正”以及“俭故能广”的理念相符。践行节俭理念,意味着要减少私欲,重视生命而非物质利益,知道何时停止追求,从而让心灵免受物欲的困扰,促进精神和灵魂的健康发展。

当今社会,人类为了满足个人欲望,导致了空气污染、沙漠化加剧、垃圾堆积成山以及水质恶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因此,要解决当前人与自然失衡引发的生态危机,就必须转变生活方式,从奢华转向朴素。老子的节俭思想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指导。一旦人们接受了老子的节俭观念,就会自觉选择简单的生活方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唯有崇尚节俭,才能找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出路,为后代留下一个更加宜居的世界,这也正是老子“俭”思想现代价值的最佳体现。

面对新的形势与挑战,我们要对老子的节俭思想进行创造性解读,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老子节俭思想的独特价值。只有通过实事求是的评价和与时俱进的取舍,才能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有效融合。身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当代,我们更要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使之付诸实践、见于行动,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2024-12-30 课题主持人:王春燕 课题组成员:宋涛 陈大明 古伟 张荃茗 王洋洋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264135.html 1 老子“俭”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