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梅
这是埋在我心里71年的真实故事。
1947年腊月,河南太康一个集镇,我时年5岁。
那天十分寒冷,北风凛冽,大雪纷飞。天是白的,树是白的,房是白的,大地也是白的。村里显得特别寂静,几乎没人出入,但这阻挡不了小孩的户外活动。刚打完雪仗的我,跑到了最喜欢我的二奶奶家里。在灶屋刚做完饭的二奶奶把我紧紧搂在怀里,我享受着她全身的温暖。
此时,二奶奶家的大黄狗“嗖”地一下往大门口跑去,边跑边狂叫着。啊!来了两个要饭的,男的身穿褴褛的灰色粗布大棉袄,腰间系一条黑色布带子,怀里有一个鼓鼓的大包裹;女的挎着一个圆篮子。两人各持一根棍,踉踉跄跄地走了过来。他们距离厨房越近,狗叫得越厉害。来者虽然手中都有棍,并不敢实意打狗,只是用怯生生的目光向主人求救。二奶奶连忙放下我,站起身,刚走到厨房门口,只见两人“扑通”一声跪在了雪地上。男的说:“大娘,行行好,给碗热汤喝吧!我老婆才生过孩子,今天满月,她还有病!”二奶奶没说话,默默转身给他们盛面条时,我仔细看了看男人怀里的那个包裹,呀!里面竟然是个小孩!孩子的头在他爸爸胸前蹭来蹭去,似乎在找奶吃。男人不停地把孩子细嫩的小手往怀里塞,自己的胸膛被冻得紫红紫红的。
女人用颤抖的双手接过二奶奶递过来的一碗稀面条,小心地捧给丈夫,说:“他爹,你带着孩子累啊,把这碗热汤喝了吧!”“我一个大男人家,不累,还是你喝了吧,喝了还能给咱孩子长点奶,孩子还饿着哩!喝了喝了!”两个人推来让去,谁也不肯喝。二奶奶流泪了,看到奶奶流泪,我也忍不住哭了。二奶奶麻利地又盛了碗稠面条递给男的,他立即和女人换回了那碗稀的。男的声泪俱下,边喝边说:“谢谢!谢谢善人!”感动的泪水流进了碗里,他狼吞虎咽地喝进了肚里。
喝完面条,我看二人要走的样子,立即把大黄狗搂得紧紧的,唯恐再咬他们。一家人的背影渐渐消失在大门外,雪地上留下了深深浅浅的脚印……
回到家里,我把看到的这件事一五一十、连说带比划地讲给了娘听。娘听后,默默地流下了眼泪,我也跟着哭了起来。下午四点左右,只见娘用她干净的围裙包了几个馍外出了,临走时安排我别乱跑,好好在家待着。我蹑手蹑脚地尾随其后,一会儿就到了村西头的一间小车屋(旧时专放太平车等木货的小屋)。只见两人弯腰曲背地从车厢里爬出来迎接娘,满脸的感激之情。啊?他们早就认识啊!趁大人说话之际,我忙爬进车厢里看个究竟。上午见到的那个小孩睡着了,嘴角还挂着一滴奶珠。
我和娘迈着沉重的步子回到家,我对娘说,他们就是上午我在二奶奶家见到的人。娘说:“这女的生孩子时就是我给她找的接生婆,你小时候穿用的东西我都送给她了。”
没过多长时间,听大人说,这一家人搬走了,至于去哪了,没人知道。
故事讲完了,可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我在自家布满鲜花的客厅里来回走动着,觉得今天的暖气比往日热,房间好像也宽敞了不少,透过玻璃窗照进来的缕缕阳光也格外灿烂,我的内心充满了幸福感。进而又想到,当前我们的国家虽然富强了,人民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但还有少数人在吃苦受穷。近年来,党中央推行的扶贫政策确实是上策、良策,是关爱民生的大义之举。
大爱无声,人人多份爱,世间情更浓。
(作者76岁,周口市电业局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