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概念不断激发出休闲场景中新的商业价值,人们的生活也因此被赋予更多的内涵。当物品的使用权与所有权被分离,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健身房以及共享服饰等新兴业态随之出现,最大限度地满足着人们在休闲场景中的需求。
↓共享服务改变生活↓
共享正在改变人们的休闲场景,商场中触手可及的共享充电宝以及路边随处可见的共享单车,已然成为当前共享行业的代表性项目。这些新兴企业让人们的休闲活动变得更为惬意,随时满足人们的刚性消费需求。
“点餐之前就开始询问店内是否有共享充电宝可用的消费者已经不是少数,且越来越多。”北京三里屯一家抹茶冷饮店的店长张先生这样告诉记者。在这家不足60平方米的小店中,有街电、怪兽充电两家企业的共享充电宝,两个品牌一共有8台机器,可以一次性满足近50位消费者同时充电。如今,在商场中落地的大型机柜和中型机柜,以及在餐桌、收银台等处摆设的桌面式机柜,已经与人们的休闲场景融为一体,消费者也开始习惯为这些新兴商业模式买单。
在商场、餐厅、地铁站、火车站、酒吧、KTV等开放式或封闭式的休闲场所,已经是共享充电宝的天下。往往这些门店外还停着蓝色、黄色、橘色甚至是彩色的共享单车,这些单车也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出行方式。
↓运营模式日趋成熟↓
共享服务已经在休闲场所随处可见,行业中的活跃玩家占据了半壁江山,并保持着加速拓展市场的强劲势头。共享充电宝行业的活跃玩家接连获得资本的加持,逐渐实现结构性盈亏平衡,运营模式进入可复制阶段,并与更多的商业项目联手培育市场,抢夺线下流量。共享单车的活跃玩家同样受到了资本的青睐,且已经将自己的单车铺遍城市的大街小巷,数量呈几何式增长。
共享充电宝正在成为店铺中的“标配”产品,店主们还会因为设备的外形是否符合店铺的装修风格、共享充电宝企业的后续服务是否及时等原因而挑挑拣拣。共享充电宝企业则不断增设产品的服务附加值,例如查询WiFi账号密码、支付、活动推荐等功能,寻找场景与消费者能够融合的契合点,提升对商户和消费者的吸引力。
与此同时,共享单车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行业中的众多玩家形成了梯队和阵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市场上的共享单车品牌近30个,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地。
↓立足国内,探索海外↓
当业务运营初见规模以及市场培育逐渐成熟时,无论是共享充电宝还是共享单车企业,已经表现出不满足于国内市场的野心,将现有业务拓展到了海外市场。公开信息显示,ofo(小黄车)目前已为全球5个国家超150座城市的上亿用户提供了超20亿次出行服务。摩拜已经在全球5个国家超150个城市投放了超过600万辆智能共享单车。
共享单车的价值在互联网的加持下得到爆发式增长,共享单车的投放数量和覆盖速度每天都在刷新。但共享单车的“出海”能否顺利实施,还要看共享单车企业能否适应海外市场,企业需针对国外市场的差异性对症下药,制定合适的运营模式。
共享单车频繁“出海”,对共享充电宝企业布局海外市场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国内市场不断被分割,提前抢占海外市场,也是共享充电宝企业寻求发展的方式之一。
尚未开垦的海外市场,给共享充电宝和共享单车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想象空间。有分析指出,企业进军海外市场时,要注意与当地政府协作,并考虑当地消费者的接受程度。在对国家和城市文化、城市道路、交通设置、基础设施等综和因素进行系统了解后,再有针对性地投放。
↓“阵痛期”出局者频现↓
当共享经济风光无限时,“下半场”与“洗牌期”也成为目前共享行业的高频词。共享充电宝与共享单车企业已出现分水岭,一些玩家备受资本青睐,一些玩家则接连出局。共享充电宝企业接连被曝出裁员、资金链断裂以及项目终止等信息,共享单车则已经进入“大鱼吃小鱼”或抱团取暖的合并阶段。
多家企业暴露出的运营问题,也为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为规范共享单车行业的发展,去年8月3日,交通部等10个部门联合出台《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在车辆标准化、平台运营规范、停放、投放等问题上作出规定。
(据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