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018年08月29日
第07版:文化周口 PDF版

阳城祭灶拾趣

■司新国

二三鞭炮入窗来,

讶觉新春序幕开。

径向镜中辞旧我,

一弹衣袖不徘徊。

——《小年》

也许是年龄越大越恋旧,每到这个时候就会想起爸爸妈妈,还有为我们操劳一生的姨妈,想起小时候兄弟姐妹一起在阳城乡下过小年的日子,忽然之间双眼就充满了泪水。

在阳城,腊月二十三是小年,这天也叫祭灶,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在很多上了年纪的人眼里,这一天是一个重要的日子。

祭灶由来已久。最早叫“纪灶”,即纪念教人由茹毛饮血过渡到吃熟食的“先灶者”。后来演变成了祭祀灶神,俗称“祭灶”。民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他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记录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礼记·月令》云:“祀灶之礼,设主于灶径。”已把祭灶列为五祀之一。唐代诗人罗隐《送灶》亦有“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的名句。可见两千多年前就有祭灶之礼,且代代相沿成习。从前,阳城人不论是在外做官,还是四处经商;不管是在天涯海角,还是在异国他乡,必在腊月二十三回家团聚。

在阳城,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供桌上摆着灶糖和馒头,大人们跪在灶王爷像前,家中的男孩抱着大公鸡跪在大人们后面。据说,鸡是灶王爷升天时骑的。这天,人们把旧的灶王爷像及两边的对联揭下烧掉,直到腊月三十晚上,再贴上新的。有一年,邻居家的铁蛋抱公鸡时,绑着鸡腿的绳子松开了,鸡跑了,因此铁蛋挨了他爹一脚。铁蛋一恼,顺手把兜里一个大炮仗扔进灶膛,响声过后,火星四溅,要不是大人们及时扑救,房子差一点被烧了。

宋代诗人范成大老家祭灶是腊月二十四,他的《祭灶词》对祭灶有详尽描述:“古傅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小时候每到腊月二十三,最高兴的莫过于我们这些小孩子,因为这天有祭灶糖吃。最早的祭灶糖据说源自东北,又叫关东糖,制作时加入小米,是专门祭神用的。《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清代祭灶的供品中就有关东糖。祭灶糖色泽乳白、风味独特,最终“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大众喜爱的吃食。妈妈说请灶王爷吃祭灶糖,好让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其实,这天我们小孩儿最盼望天快点黑,炮快些响,一家人坐下来,快点吃到祭灶糖。在阳城,祭灶糖又叫麻糖,是将麦芽糖熬制后加入芝麻而成,味道甜美,酥香焦脆。我们这里商水县舒庄乡、大武乡所做的麻糖最有特色,也是阳城人过年不可或缺的吃食。

以前吃的祭灶糖似乎和现在的不太一样,是方块状的,特别黏、特别甜、特别有嚼劲。小年夜,妈一边用刀背把灶糖砸碎分给我们,一边说:“别抢别抢,人人有份。”小时候糖是稀罕物,轻易吃不到哩。糖到手里,“嘎嘣”就是一口。妈会说:“急这么很,弄啥哩?招呼(小心)着粘牙!”糖到嘴里需用力才能咬碎,那种甘甜顺着口腔直甜到五脏六腑,感觉整个人就是糖做的。有一年小弟的糖舍不得一下子吃完,剩下的一疙瘩,他认认真真地用纸包住后藏了起来,最后竟被家里的小狗衔了去。小狗吃了,黏着了牙,它张不开嘴,急得乱拱。小弟撵着狗打,眼看着糖已进狗肚子里,他又哭又闹,直到妈妈又给他一块才老实。爸爸妈妈和姨妈他们早已离我们而去,但那一幕仿佛就在眼前,像是用祭灶糖黏在了脑海里,挥之不去。

至于范成大所说的那些美味佳肴,诸如“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则是春节才会有的。尽管物资紧缺、生活拮据,祭灶晚上的饭比不上年夜饭丰盛,但饺子是少不了的。据说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原名“娇耳”,是医圣张仲景发明的,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北方人都有饺子情结,尤其是阳城人说起来饺子一套一套的。说得最多的有“饺子就酒,常喝常有”“好受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饺子”“上车饺子下车面,来来去去都平安”“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可见饺子在我们北方饮食中的地位。

小时候包饺子是姨妈和大姐、二姐她们的事。姨妈手巧,包的饺子十分精致、皮薄馅多,而且都是元宝形的。饺子煮好捞入碗里,热气腾腾、香味扑鼻,看一眼肚子就咕咕叫,让人直流口水。十几年前,我在北京学习,周日喜欢去学校附近一个叫百饺园的餐馆吃饺子。菜单上饺子的品种竟有百种之多,馅料有海参鲍鱼、翅肚虾贝的,也有山野果蔬、菌藻蕨笋的,即使一天吃一种,半年也难吃一遍。开始吃,我还觉得不赖,几顿吃下来,什么瑶柱对虾馅、海参三鲜馅,当然也有猪肉大葱白菜馅和羊肉萝卜粉条馅的,总觉得和小时候吃的饺子有区别,即使是一样的馅,却也吃不出一样的味。

记得姨妈把萝卜切成薄片放入滚水中煮熟,生白菜切丝用盐稍腌一下,再用纱布兜住萝卜和白菜,用手使劲把菜中的水分挤出,然后剁碎拌在准备好的猪羊肉中。虽然饺子馅菜多肉少,但盛一碗热腾腾的饺子,配上几瓣大蒜或者再将香菜蒜苗切碎放醋弄盆酸汤,那吃起来才真叫一个得劲,真叫一个舒坦呢。由此看来,传统节日所承载的这份浓浓的亲情和家的味道,是时间难以冲淡的。纵有山珍海味,亦比不上儿时粗茶淡饭吃着香呢。

时光流逝,祭灶的习俗或许发生了一些改变,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期盼和追求是永远不会改变的。“祭灶祭灶,新年来到”,过了腊月二十三,妇女们开始蒸馍、做花糕、炸丸子,一直忙到除夕;男人们则杀猪宰羊、置办年货、打酒买菜……和祭灶有关的记忆若隐若现,但过世亲人的音容笑貌却犹在眼前。也许若干年后,我们的孩子、孩子的孩子再也不会把过小年当回事,因为他们生活的每一天都胜似我们童年时过年,但他们也少了对过节的企盼和过节时的喜悦。真不知道到了那个时候,没有了灶糖、没有了饺子、没有了爆竹、没有了家人的团聚,小年还有什么滋味。念及此时,百感交集。

儿时的小年再也回不去,但那些年的年味至今也忘不掉,依然温暖着我们。我们当下所能做的,只能是让旧时岁月多一份静好,让新的一年多一份期许。尤为重要的是,别让那些“圣诞节”“情人节”等乱了我们的阵脚、动了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根基。

2018-08-29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37377.html 1 阳城祭灶拾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