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5日
第08版:文化周口 PDF版

说文解字新谭

■策划 王彦涛 李建成 ■作者 王殿卿 刘彦章 王亦兵

游 yóu

“游”,异体为“遊”。在六书中属形声字,从水,斿声。一说为象形字,本义为手里拿着旗子。《说文》:“游,旌旗之流也。”

“游”,从水,表示与水有关。斿声(斿liú),既标声,又表意。“斿”是“游”的本字,“游”古同“斿”。“斿”的甲骨文形体,左边是一杆大旗,右下部是一个人,像一个人执着一杆旗。故“游”字的本义为飘动的旗帜。“水”“斿”为“游”,意为人在水里活动像旗帜在风中飘动一样,借用为“游泳”。游泳,浮在水面上为“游”,潜在水下为“泳”。“游”引申指流动或不固定行走,如“游历”“游玩”“游逛”“游动”“周游”等。

“游”,从水,从斿,意为江河的流动,或奔流汇合,或汇流入海,因此引申为交往、来往,如“交游”。“游”也指河流,河流自然分段,如“上游”“中游”“下游”。

“游”本义是在水中游泳,引申为四处漂流、居无定所之意。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旧时称没有职业四处游荡的人为“游民”。现代人称闲散资金为“游资”。“游心骇耳”指发人遐想,动人听闻。“游谈无根”指没有根据地信口胡说。“骋怀游目”指开阔胸怀,纵目四望。成语“游刃有余”语出《庄子·养生主》,本是形容一个技巧纯熟的厨师分解牛时毫不费力,后来形容办事很熟练、很有把握。“游宦”是指古人出仕,到外地赴任。现代人把出行各地游览观光称为“旅游”。

“游”字异体为“遊”,从“辵”,从“斿”。“辵”(chuò),甲骨文从行,从止,行是道路,止是脚,表示在道路上行走,故“辵”的本义是任意行走的意思。因此,“遊”的意思是,人举着旗帜任意行走,为“遊行”。古代“游”和“遊”是两种写法的一个字,但随着时代的推移,文字的演变,“游”和“遊”的含义也逐渐有所不同,在陆地上活动,为遊戏、遊览等,两个字可以通用;在水中活动,如游泳、浮游等只能用“游”字。现在两字皆规范为“游”,那么“遊”一般就不再使用了。

渭 wèi

“渭”,在六书中属形声字,从水,胃声。

“渭”,从“水”,表明“渭”字的意思与水有关,指水流,为古水名,即渭水。《说文·水部》:“渭,水。出陇西首阳渭首亭南谷,东入河。”

胃声,既标声,又表意。标声,表明“渭”字读音为“胃”(wèi)。表意较为复杂。在甲骨文里暂无查到胃字。金文的“胃”字,上部是胃的象形,外面的圆圈表示胃囊,其中像“米”字的部分即里面的四点,表示胃中的食物,故其本义是人和动物用来储藏和消化食物的器官。下部是月(肉),表示胃与“肉”有关,是肉体的一部分。所以,“胃”字既是一个象形字,又是一个会意字,义为胃脏。“水”“胃”为“渭”。渭水是横贯关中平原的第一大河,秦中所有的水系都在关中汇于渭水,最后在今陕西、河南、山西三省交汇处归流黄河。渭水之于黄河有如胃脏之于人体一样。“胃”字在“渭”字中的表意作用显而易见。楷书把上部像胃的部分简化为田,下部仍为月(肉)。此外,“胃”字下部的“月”字,在金文中真真切切是一块肉的象形,到楷书中才变成了一个“月”字形,俗称“月肉”,以区别于月亮的月字。辞书里一般都把月肉和月亮的月字分列为两部,把与月肉有关的字、词和与月亮有关的字、词分得一清二楚。“胃”下为月,月为月肉,月肉之于整个肌体,如渭水之于黄河水系一样。于此,亦可见“胃”字在“渭”字中的表意作用。

“渭”,本义为水名,指渭水。渭水源出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流经陕西省与泾河、北洛河汇合,至潼关县入黄河。《尚书·禹贡》:“导渭自鸟鼠同穴,东会于澧,又东会于泾,又东过漆沮,入于河。”《史记·封禅书》:“霸、产、长水、澧、涝、泾、渭皆非大川,以近咸阳,尽得比山川祠,而无诸加”。唐孟郊《罪松》:“泾流合渭流,清浊各自持。”泾、渭:泾水、渭水。古人认为,泾河水浊,渭河水清,两河合流,清浊不混。“泾渭分明”这一成语即比喻界限清楚,是非分明,语本《诗经·邶风·谷风》“泾以渭浊”。朱熹注:“泾浊渭清,然泾未属渭之时,虽浊而未甚见,由二水既合,而清浊益分。”此成语也作“泾浊渭清”、“泾清渭浊”、“泾渭不分”,还有“泾渭同流”,比喻好坏不分,泥沙俱下。

“渭”,亦为古州名。称为渭州者有三地。其一为北魏庄帝置。清代为巩昌府,治所在今甘肃省陇西县西南。其二为唐侨置渭州,在甘肃省平凉县。其三为辽置,在今辽宁省黑山县境。

唐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诗中“渭城”为地名,秦置咸阳县,汉代改称渭城县,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所辖,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唐代从长安西去多在渭城送别。

2018-10-25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43111.html 1 说文解字新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