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璟
今年是周口撤地设市20年,弹指之间,年轻的周口市已成翩翩少年。按国人的习俗,20岁已到成人年龄,弱冠之年,该选准发展方向、担起济世重任了。
弱冠周口,面积1.1万多平方公里、人口1200万,体量和规模不可谓不庞大;历史文化悠久厚重、区位功能日益凸显,地位和作用不可谓不重要。故惟其庞大和重要,其发展的思谋考量、乃至前行中的一举一动,皆关乎千万人的前程生计,也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作为地道的周口人,笔者不揣浅陋,立足乡土,冀望家园:找准定位,发挥优势,耕读传家,正当其时。
曾经,周口是一个标准的传统农区。且不提久远的稼穑源头和古代农耕文明的滥觞,但说平畴千里皆是良田,全市农业人口占70%多,每年向国家提供超百亿斤商品粮,肉、菜、油产量高居全省之冠,这些已足以证明,周口是不折不扣的豫东农业大市、中原第一粮仓、国人重要厨房。所以,精耕良田千万亩,做好农业大文章,是周口顶天立地的主业,也是勤劳继世的本分。
有人说农业靠天吃饭,是弱势产业,可高新技术手段和现代经营理念的强势注入,早颠覆了人们的认知,农业的高效和潜能远远超乎想象,农村这个广阔天地,足够人们驰骋纵横。所以,我们应该更加自豪地叫响“农”字,做大、做强、做精、做优现代农业:极力改善耕作条件,注重转变生产方式,不断创新经营模式,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全方位升级农业产业形态,下功夫打造周口农业的品牌和特色……在各种要素资源越来越稀缺的严峻形势面前,在必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严肃背景之下,周口人民脚踏热土,埋头耕耘,把农业这个所谓的软肋铸成高质量发展的经济脊梁,其意义怎么评述都不为过。
在勤耕土地的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现在的周口有近1/4的人口出生于撤地设市之后,如今的他们,正是走进课堂、努力向学的时候,而他们的成长进步,又是周口长远发展的希望和潜力。那么,怎样把这些新世纪的周口子弟抚养成人、培育成材,怎样把人口资源优势转化为更多更好的智力优势,这也是周口上上下下都要深入思考的大课题。
谁都知道,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民族,都要靠代代赓续的知识教育来书写历史,改变命运。面对传统农区经济弱、底子薄,而教育又是投入大、见效慢的事业这一沉重现实,周口历届市委市政府深谋远虑,传承重教之风,努力强基固本,持续不断地为基础教育发展开良方、下猛药,去沉疴、添活力,使穷财政办出了大教育。时至今日,我们乐见周口的基础教育正逐步由弱变强,三川大地上,朗朗书声成了最动听的音符。特别是国人心中份量最重的高考,周口近年来连创佳绩,捷报频传,硬是活生生地在平原农区筑起了一块亮闪闪的“教育高地”,读书求学的种子和现代农耕一样,已然在周口生根发芽,开枝蔓叶,初成另一道壮美的风景。
撤地设市,的确为周口发展平添了新的动能和内涵,但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流变,周口优良的“耕读基因”都不能被忽视和边缘化。如果说,农业是周口当下进步的底色,那么,教育就是周口未来腾飞的密码。农耕经济能给周口赚来实实在在的面子,读书成才则为周口攒下无比丰厚的里子。就在本月初,全国农田建设现场会在我市召开,周口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全国树起了可资借鉴的新标杆,中国人的饭碗里将装入越来越多的“周口粮”;与此同时,随着新的开学季到来,又有7万多周口籍学子踏进全国各个高校,仅清华、北大的周口学子就新增60多人!农业、教育共同发力,各领风骚,勤劳奋进的周口人完全可以塑造出一个现代版的“耕读传家”模式。我们不妨设想,当农业经济实力开始反哺城市的社会发展,当教育成果转化为无穷的文化力量,再过20年、50年,致力于聚焦农业主业、强化教育特色的大周口,又该是怎样的一番喜人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