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燕
因为疫情,只能窝在家里,照旧列好假期计划:读书与跑步。
读书早已成为我的习惯,若哪一天因为杂事缠身未能摸到书,我就会坐立难安。只待双手捧到书本的那一刻,内心的焦虑和急躁才慢慢消失。
读80后女作家孙频的《疼》,才知道自己内心对现实的承受能力很弱。在书的后记中,作者说:“把这本小说集取名为《疼》,是因为这是五个疼到骨头里、血液里的故事。”
读后,感觉它们距离我如此之近,仿佛就在我身边的某一个人身上发生着。但同时又感觉它们是如此之远,因为那种疼痛说到底并没有真实发生在我身上。
疼痛无处不在,无论是身体的折磨,还是内心的期待,求而不得,便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太用力地活着,本身就是对伤痛的反复提醒与捶打。
有点压抑,想出去跑步,透口气。
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给了我太多启发。他书中描述自己跑马拉松时的身体和心理的各种细腻的描写,35公里的时候,他觉得自己的灵魂抽离了身体,有一种再多跑一步都活不下去的感觉,可一旦越过那个数字,后面的路程就顺遂到底了。
我喜欢村上春树的坦诚、不遮掩。
当我跑步时,还做不到 村上春树所说的那种跑步状态,因为我是个羞于在人前表现自己的人,除非迫不得已。
包括写文字这件事。
经常有朋友一起聚餐,席间突然谈起我写过的某一篇文字,抑或谈到了文章中某一句话的场景,表面上我会一言不发,但心中已经是无法言说的羞愧。
到底,羞愧什么呢?我曾一度找不到原因。
后来有人对我说:“读你的文字,能窥探到你的内心。”我才恍然大悟,这不就是羞愧的原因之一吗?
除了这个原因,某种程度上我本人觉得并没有那么好,怕辜负了对方的赞誉。
比起这些虚无的声誉,我更想安心读书、认真跑步,感受生命充盈的声音和脚踏实地的充实。
说到底,生命的乐趣要靠自己去追寻,人生的意义要靠自己去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