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想念一个人不是在他离开的那几天,因为多种信息一齐涌来,来不及反应,而是在你平静的时候,想起他的点点滴滴,睹物思人,悲从中来。
父亲1933年出生于豫东黄泛区一个没落地主家庭,爷爷44岁就离开人世,父亲是长子,过早背起照顾母亲、抚养弟妹的生活重担。因黄河水泛滥,粮食颗粒无收,奶奶只好把11岁的父亲送到邻县大姑家生活,大姑把父亲送到私塾念书,读初小。1953年,父亲参加区政府教师招考被录取,从此参加教育工作。因只上过两年零八个月的学,教学中深感力不从心,次年父亲考入商水县师范学校的师资轮训班,离职带薪学习一年,毕业后被分配到扶沟县教小学,1957年考取开封师范学院函授学习三年。父亲的文化素养、业务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父亲爱岗敬业、与人为善。从事教育工作42年,无论在哪个学校,总是严于律己,与世无争,和同事关系非常融洽。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传授知识,更多的是明事喻理、引导教育,生活上他总是尽力帮助困难学生,也因此,年年都有学生专程去看望他。下课后,父亲还要回家干农活,有时干到深更半夜再赶到学校备课、批改作业,第二天早起辅导学生上早自习。
1996年,父亲在村党员大会上被选为村支部委员,任职六年间,他不图名利,任劳任怨,不贪不占,脚踏实地为村民办了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如自掏腰包为五保户修房捐款,为汶川受灾群众慷慨解囊,组织群众修路修桥,编修村志、家谱等。村里的困难户把父亲当成贴心人,有困难都找父亲帮忙解决。
父亲的善行义举,换来了村民们的尊敬、拥护和爱戴。父亲殡葬期间,全村父老乡亲闻讯赶来,连续三天,我家院里院外挤满了自愿帮忙的村民,他们以无声的举动送别父亲,令我们十分感动。
父亲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苦难的家庭生活,培养了他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意志。母亲晚年行动不便,卧病在床,父亲便承担起照顾母亲的重任,尽可能不给子女增加负担。生活的苦难磨炼得父亲无论什么脏活、累活都能承受,酸甜苦辣都能适应。
父亲经常教育我们:“苦难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年轻人吃点苦、受点累,甚至遭受些挫折,将受益终身。”“温室里的花朵经不住风霜的袭击。现在条件好了,切莫贪图安逸享受、腐化堕落,要确立勤奋学习、艰苦创业之意志,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对国家有大作为之人。”父亲还经常教育我们“要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做人,行得正,坐得端”。孩子们都不在他身边,怕他孤独寂寞,有次我给他带回几张报纸,他当即严肃地说:“如果是公家的报纸,马上退回,以后公家的一草一木都不能往家拿!”父亲还经常说:“为人善,福虽未至,祸已离远;为人恶,祸虽未至,福已离远。忍为高,和为贵,随缘悟性,吃亏何妨!”父亲一生克服种种困难,尽力把子女培养成对社会有用、对家庭负责的人。
子欲养而亲不待!电影《寻梦环游记》中讲:死亡不是永别,有人记得你,你就没有消失;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被遗忘才是。我相信,只要父亲的叮咛还在儿孙耳边,对父亲的挂念还在父老乡亲、漫山桃李的心中,父亲就一直活在我们身边。①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