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23日
第A05版:文化周口·聚焦 PDF版

漯河赛戏

■朱锡梅/讲述 程俊松/整理

朱锡梅,女,汉族,1940年生,河南太康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道情戏(太康道情戏)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二级演员。她1956年正式入班,拜道情第二代传承人李济广为师,为道情戏剧艺术的第三代传承人,1957年至1994年在太康县道情剧团工作。其唱腔高腔大调、清脆圆润、刚柔并济、婉转曲折,表演端庄大方、含蓄内敛、朴素自然却富有内涵,代表作品有《王金豆借粮》《张廷秀私访》等。

2014年9月26日,中国戏剧家协会授予太康县“中国太康道情之乡”荣誉称号。早在2006年,太康道情就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我作为主要演员于2008年被文化部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道情戏(太康道情戏)代表性传承人。太康道情经历了近百年的辗转、流浪,于1957年成立了太康县道情剧团。建团不久,我们就连续打了几个漂亮仗,因此声誉鹊起,每天接到的演出邀请函雪片般飞来,令剧团应接不暇……

1960年春天,地处水陆交通要道、素有中州商埠之誉的河南省漯河市,要举办豫、冀、陕、晋、鲁、皖、鄂、川八省物资交流大会,邀请太康县道情剧团与漯河市豫剧团对台赛戏,为物资交流大会助兴。

漯河市豫剧团绝非等闲之辈,那里的沙河调是与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并列的豫剧四大流派之一,可谓明星荟萃,闻名遐迩,声震一方。他们虽然没有像常香玉、桑振君那样的大师级人物,可主要演员安金凤也堪称仅次于大师的后起之秀,当时已唱红中原,在演艺圈里享有盛誉了。

与这样的剧团赛戏,太康县道情剧团获胜的难度可想而知。但是我们这个年轻的剧团并不气馁,我们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敢于迎接挑战。

戏台搭在漯河市南郊,两个舞台东西相望,相距约300米。东边为漯河市豫剧团的演出舞台,尚未开演,就已经聚满了“人气”:烧饼炉子、煎包锅、油条案子、杂货摊,在戏台周围密密麻麻地排列着。而西边太康县道情剧团的舞台周围则冷冷清清,空空如也。敏感的生意人最善于察言观色,他们大概认定道情戏的魅力不大吧,也许吸引不住观众,因此,不愿在我们的戏台周围摆摊设点卖东西。

其实,这种情况对太康县道情剧团来说也在预料之中。指导员李磊在“战前”动员时说:“眼下的形势,大家都看清楚了。咱们建团还不足3年,知名度和影响力当然无法和大名鼎鼎的漯河市豫剧团相提并论。更何况,他们又占有东道主的地利、人和之宜。但是,我们绝不能、也没有理由气馁,我们不是自不量力,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亮点——咱们是稀有剧种、稀有剧目,只要大家鼓足勇气,充满自信,拿出背水一战的决心和志气,完全有可能取得胜利。当然,也可能会出现另一种结果,胜败乃兵家常事,无论如何,同志们都要沉得住气,比出水平,赛出风格来……”

太康县道情剧团上演的第一出戏是《张廷秀私访》。开场锣鼓敲过,扮演张廷秀的我头戴帅子盔,身穿蟒袍,足蹬朝靴,怀抱令旗,腰佩尚方宝剑,健步登场亮相了。我威武的装束、儒雅的扮相,一下子就吸引了观众的眼球。“俺本是一文一武离北京,他随我上任两广城……”开头的唱段铿锵激越,先声夺人,令观众眼前一亮,先赢了个“满堂彩”。随后上台的演员也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唱、做、念、打,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观众们看得简直入了迷,如醉如痴。人群中不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和叫好声。一场戏下来,情况变了,小商小贩们像被磁铁吸引着似的,开始向西看台转移了。

接下来,《雷保童投亲》《打万监生》《李天保吊孝》等剧目一个比一个精彩。果然是闻所未闻的新剧种、新剧目、新唱腔,令人耳目一新,备受青睐。尤其是道情戏的唱腔,全部用的是真嗓子,字正腔圆,纯朴自然,句句送进了人们的耳朵里,既清晰、又动听,比起人们耳熟能详的豫剧来,别有一番亲切新鲜的韵味,在没有字幕的情况下,格外受人欢迎,把对面的观众纷纷吸引了过来。舞台前的观众急剧增多,有的干脆带着板凳和干粮,一大早先抢个位子,看了午戏再看晚戏……就这样,一连演了10天,场场观众爆满,最后,连做买卖的摊位也几乎全挪到了道情戏台的周围。赛戏的结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演出结束后,漯河市市长亲自带人向太康县道情剧团赠送了一面大红锦旗,上书“演艺精湛,艺德高尚”八个金字。

漯河赛戏的消息不胫而走。太康县道情剧团一时间名声大振,周围县市纷纷邀请我们前往演出。不久,太康县道情剧团就被列入河南省规划剧团了。②8

2023-02-23 ■朱锡梅/讲述 程俊松/整理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194258.html 1 漯河赛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