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2023年04月06日
第A06版:文化周口·书香 PDF版

智慧的彼岸

——老子《道德经》解读

◇张君民

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音tuó yuè )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

天地无所偏爱,任万物自然生长,既不有所作为,也不刻意创造,对待万物就像对待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一样,用完后,随便拆除,随便抛弃,并不去珍惜他。同样,圣人效法天地之道,把老百姓看作刍狗,任他们自己成长发展。天地之间,就像一个风箱一样啊!空虚却不竭尽,鼓动起来,风吹不息。政令过多反而行不通,不如保持内心虚静,空虚无为。

【解读】

要想很好地理解本章,要从“仁”和“刍狗”这两个词开始。因为这两个词常常会招致人们对老子没有仁爱之心的指责。

“仁”字,从“人”从“二”。从“人”,表示一个站立的人;从“二”,表示数目字,复数,指不仅是我一个人,还有我以外的很多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心比心地、公平地对待每一个人,不能有所偏爱,老子用在这里的“仁”字,并非儒家所推崇的“仁爱”,而是没有偏爱、公平的意思。“天地不仁”和“圣人不仁”是说天地对于世间的万物,是无所谓仁慈的,对一切都是公平的,一视同仁的,无所谓偏爱的,圣人也是如此,无论高低、贫富、贵贱、亲疏,在天地和圣人的眼里都是一样的,要平等、公平地对待万物。

“刍狗”一词,指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庄子在《庄子·天运》一文中给予了这样的解释:“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斋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意思是,用草扎成的狗还没有用于祭祀之前,一定会用竹制的笼箱装着,用绣有文饰的衣巾披着,祭祀主持人斋戒之后迎送着。等到祭祀结束之后,行路人踩踏它的头颅和脊背,拾草的人捡回去用于烧火煮饭。由此可见,老子将万物和百姓比作“刍狗”,并无侮辱之意,而是表达一种对待事物平和、平等的心态,不因万物的外形不同而有偏见。在大道的眼里,人的生死荣辱,不过和刍狗一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包含了人人平等的法治思想。

理解了这两个词的含义,我们就不难发现,老子在告诉我们:天地万物皆有所属,都是一种客观存在。万物不因天地之仁而生,百姓也不因圣人之仁而生。他们共生的原因,是一种客观上的相互需求、相辅相成,天地真正的恩泽是顺应大道,让万物自由生长;圣人真正的仁爱,是实行无为而治,给百姓一定的自由,这样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天下太平,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这是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核心体现。

接着,老子又别出心裁地将天地之间的空间比作一个风箱,风箱不动时,不会有风出来,一旦鼓动起来,风就会源源不断地吹出来。推拉之间,万物生生不息,演绎着生命的激情和力量,循环往复,永无止境。

天不语,日出日落,斗转星移;地不言,春华秋实,风霜雪雨。人类也应当效法天地,行无为而治,行不言之教。一个国家,如果政令繁杂,朝令夕改,政出多门,必然导致人心惑乱,百姓负担加重,无法实施有效的统治,进而失去民心,导致政权的丧失、国家的灭亡。不如保持虚静,守中持重,充实内心,少说多做,简政放权,给老百姓以充分自由的天地,才能使其天人合一,自由发展,达到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

老子关于“不言”“慎言”的思想是有出处的。在西周初期,圣人们就提倡慎言,周文王在其门前铸造一铜人,用三层铜片封住其口,并在背后镌刻铭文:“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诚能慎之,福之根也;口是何伤,祸之门也。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看看,老子的语言风格与其何其相似!

人们对一个人的评价往往依据两个方面:一是行为,二是言谈。对于行为的影响,人们很重视,因为它可见、鲜明、迅速、立竿见影,而言谈产生的影响,往往缓慢、曲折,甚至适得其反,因此,老子告诫的“多言”,正是多败、多灾的根源。

祸从口出!沉默是金!多言之人多为悻悻自好之徒,有心之人多是沉沉不语之士!①8

(未完待续)

2023-04-06 ——老子《道德经》解读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197905.html 1 智慧的彼岸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