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20日
第A07版:文化周口·书香 PDF版

现实的疼痛与细腻的情感陈述

——读邵丽长篇小说《黄河故事》

◇马银良

当今小说,在融合了西方现代派技巧之后,有现实感的作品又一次进入人们的视域。无疑,邵丽的小说《黄河故事》,就是一部成功的现实主义作品。

《黄河故事》是一部精致的小长篇。小说情节并不复杂,它以黄河为依托,描摹了一个中国式的小家庭的情感纠葛。小说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这样的叙述方式,非常有利于作家展开自我精神世界的刻画。小说以“我”为父亲寻买墓地为线索,以母亲为圆心,以母亲的子女为散点,讲述以平行和穿插的方式进行。故事是从“我”为父亲寻买墓地写起的,就在为父亲寻买墓地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展开了对于母亲、父亲、姐妹等人生历程的回顾与追述。

小说中的母亲是作者重点刻画与挖掘的人物。小说通篇集中描写展示的,正是母亲与她的子女之间的情感关系,包括“我”在内。在我看来,母亲强硬的性格,是桀骜不驯的黄河水滋润锻打出来的。不幸的命运遭际,却使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底层女性,有着足够强大的精神世界。说她有自己足够强大的情感世界,是因为她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所作所为,哪怕总是为子女所不齿,却都是遵从自己的内心而实行的。正如作者所描述的:“她像一架根雕。她很瘦,干而硬,又爱穿黑衣服。”此句白描式的勾勒,把一个不甘屈服于命运的坚韧不拔的母亲形象,生动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当然,小说中的母亲又是善良的,但她太过于强势,无视父亲的存在,干涉子女的婚姻,特别是对父亲形象的损毁,读来让人心悸。令母亲最为难堪的是父亲的贪吃和无所事事,以至于她把父亲的尊严打压得一毫也不剩,把父亲彻底否定。因为父亲贪吃,她把父亲带回的馒头,用脚踩,然后踢飞;因为贪吃,她把水瓢都摔碎了;因为贪吃,她把碎肉劈头盖脸砸向父亲。读到这里,我为母亲的行为所不齿,心中增强了对如此一位母亲的批判意识,一个泼辣的母老虎形象,在我心灵上烙印。最终,被逼无奈的父亲投向黄河。对于父亲的结局,我内心有一种撕裂感,充满了无限悲悯和辛酸。

母亲的强势、母亲的所作所为,使自己的子女都无法理解她的精神与情感世界。面对来自于子女的冷漠,母亲坚持着自己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以一种坚韧的姿态生存着。母亲对“我”的专横,对姐妹婚姻的独断,尤其是二姐的自毁前程,加深了子女与母亲的隔阂。再加上子女围绕着“吃”开起了饭店,这种承袭了父亲习性的做法,更是阻隔了母亲与子女之间本该有的亲密关系。直到小说最后,“我”才觉悟,对母亲的做法有所理解、有所宽恕,也包括“我”的姐妹。

小说中的“我”,也是一个倔强的女性,这一点和母亲相似。那时的“我”,对母亲充满了怨恨,所以,虽然可以用自己的拼搏所得颐养母亲,但却总觉得和母亲之间隔着什么。只是在为父亲寻买墓地的过程中、从母亲的言行中,才逐渐理解了母亲,消解了与母亲的隔阂。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黄河故事》的写作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我”与母亲的和解过程。在《黄河故事》中,作家邵丽把批判反思的矛头悄悄蕴含其中,把矛头指向了“我”和姐妹弟弟。子女没有资格指责母亲,该向母亲表示感激,她给了子女生命,养育了子女长大。小说用一股强大的情感力量,给读者心灵世界带来了强烈冲击,这是《黄河故事》最突出的艺术感染力之所在。

邵丽小说没有背离现实主义的客观性与真实性,她没有囿于某种叙事模式。她关注的不是抽象的底层,刻画的是活生生的人,是中国普通家庭的喜怒哀乐。她不但揭示了普通老百姓内心世界的挣扎,更重要的是挖掘了这些疼痛这些苦涩产生的根源。小说中的姚水芹,是刻画的个性比较鲜明的人物。她心气高,不能忍受困顿的农村生活,不能忍受长日漫漫的无望和凄苦。她的心里有现代人普遍的精神焦虑。所以,她选择了城市,选择了深圳。作家笔下的深圳,不是一座普通的城市,而是凝聚了现代化色彩的时尚都市。它的繁华,不仅吸引了姚水芹的到来,还吸引了像姚水芹一样千千万万的异乡人。姚水芹孤身一人在城里打拼,与人合住在出租屋内。她羡慕梦金子的时尚,最终,她抛弃了自尊自爱,接纳了钱色,并和丈夫离了婚,过起了城里人的日子。还好,她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找到了农村丈夫不能给她的精神慰藉。读书的过程中,不得不佩服作家邵丽的细腻笔法,她对小人物的内心活动,特别是对姚水芹情感世界的波澜起伏,描述得生动鲜活,挖掘出了姚水芹内心深处的不安与躁动,挖掘出了人物极为幽暗隐秘的内心世界。作者写她的焦虑、恐惧、不安、孤独、希望,听到她以及她们隐藏着的稀微的声音,作者把她的善良、单纯和向往,都描摹得生动逼真,而且连叙事节奏都把握得张弛有度,如行云流水般温婉悠长,让人读后唇齿留香。

邵丽小说关照的是底层人物生活的艰难,更多的是对人物精神状况的考察。她的小说既有感伤的气氛笼罩,也不乏温情力量的召唤,书写苦难的同时,又满溢着人道主义的关怀。从作品中不难看出,邵丽是一个对文学特别执着的写作者。她的语言干净纯净,无一毫市侩气。她把某些中国文学的西方化,很现实地重新摆在读者面前,也把网络时代文学的虚拟化拆解,告知读者,这是一个精神稀缺与复兴的时代。

阅读邵丽的小说,不是很轻松。不得不承认,读《黄河故事》,我流了几次泪。一次是为父亲投河,一次是读到姚水芹的经历,一次是读到对“我”和二姨在傍晚一段安静时光的描述,最后一次是为末尾母女的对话及“我”震颤的心理。正是邵丽作品中强大的情感磁场征服了我。她具有个性的语言天赋和非凡的想象力,以及她作品中蕴含的情感魅力,都值得探寻。

愿邵丽的小说越写越好!③22

2023-04-20 ——读邵丽长篇小说《黄河故事》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199015.html 1 现实的疼痛与细腻的情感陈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