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11日
第A07版:文化周口·书香 PDF版

智慧的彼岸

——老子《道德经》解读

◇张君民

(接上期)

第十章

【原文】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译文】

守护灵魂和坚持大道,能够相互分离吗?聚合精气归于柔顺,能像婴儿一样吗?洗涤玄妙的心境,能够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能够顺应自然吗?感官活动,能够坚守宁静吗?通达四方,能不用心智吗?

【解读】

本章用一连串六个反问来讲修身的功夫和标准,问即是答。前半句是方法,后半句是标准和方向。

灵魂是人的内在,没有灵魂的人就如同行尸走肉。所以,保护灵魂和坚持大道必须紧密结合,不能分离。通俗地说,人是要有精神和理想信念的。有了理想信念,人的方向感会更加明确,归属感会更加强烈,干事创业的劲头十足,所从事的事业也会更加兴旺发达。同时,人还要像初生的婴儿一样纯洁如玉、平和宁静,品德质朴和顺,处世清静无为,顺应客观规律,坚持实事求是地办事情、干工作,始终坚守理想信念,耐得住孤独和寂寞,慎独、慎欲,不去妄想,不能妄为。

当然,这是一种至高、至纯、至善的完美境界。我们处在一个复杂的转型社会当中,很难一下子达到如此境界,但老子给我们指出了修身的办法,要求我们:“载营魄抱一”,不能分离;“专气致柔”,要像婴儿;“涤除玄鉴”,不出瑕疵;“爱国治民”,坚持无为;“天门开阖”,要有节制;“明白四达”,要用心智。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如果我们能以此六个标准反躬自问,三省吾身,浮嚣之人也可以变得清风朗月般从容澄静,偏执之人,亦可以做到心胸开阔、不矜不伐。那样,就离我们实现理想的目标不远了。

历史上修身养性做得最好的,恐怕就是曾子的后世子孙——清末重臣曾国藩了。曾国藩三十岁之前,可谓是一庸人:心气浮躁,屡试不中;为人傲慢,修养不佳。入京为官后,他开始了自我完善的过程,直到他离开人世。

从清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一立志自新起,曾国藩就开始了对自己全方位的改造。他自定了十二修身法,即: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亡所能、作字、夜不出门。每天从起床到睡觉,以圣人标准要求自己,进行自我监督。他每天都要用工楷认真书写日记,细细回忆检索自己这一天的言行,发现其中哪一点不符合圣人要求,就要甄别出来,记载下来,深刻反省。

几十年来,他训练湘军,打败太平天国;匡正时弊,整肃政风;倡导西方文化,实现“同治中兴”。他克己复礼、崇尚道德,身体力行,成为楷模。他文章千古,学问渊博,成就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伟大功勋,被称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①8

(未完待续)

2023-05-11 ——老子《道德经》解读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201114.html 1 智慧的彼岸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