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22日
第A07版:文化周口·书香 PDF版

百态红楼

◇杨嘉欣

时光的车轮碾过历史,车辙里留下对回忆的诉说,名为岁月的剪影里倒映的是现实,是人生,也是经典。

《红楼梦》就像是封建社会中觉醒思想的触动和生发,真实却又充满无奈,它从小处着手,以细腻的文笔道出“荒唐言”后的真理,以一个大家族由盛转衰的过程,抨击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落后。

作者曹雪芹把自己的真实经历加以润色,使小说产生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效果。小说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但他们只是作者反抗封建制度的一个缩影,他们的性格、他们的思想,注定在那样的社会中难有美好的结局。这样的故事以梦开始,以幻结局;这样的家族,始于荣华,终于没落。

封建社会摧残人们的个性,磨灭人们的思想。《红楼梦》中不止一次写宝玉爱读那些所谓的“禁书”,那些在现在甚至可以称为名著的“禁书”,其他人都认为他应该读四书五经从而考取功名,只有黛玉支持他,理解他,甚至与他一起研读。《西江月》中说宝玉“纨绔”,但那只是在封建礼教衡量下的假象,作者明贬实褒,在我看来,他是保持着天真善良天性的真正意义上的人,是敢于与旧社会对抗的真正的勇士。他无视封建等级制度,与下人打成一片;他虽“愚顽怕读文章”,却有一定的才情与学识,能在大观园建成时随口题词题匾,可见其厌弃的并不是读书,而是所谓封建社会的繁文缛节。

而黛玉本是绛珠仙草,因受神瑛侍者浇灌决定以泪报恩。作者最开始以黛玉的视角向我们展示贾府的繁荣景象,既写出了黛玉寄人篱下的小心谨慎,又为贾府由盛转衰埋下伏笔。黛玉不符合封建社会所谓的大家闺秀形象,她自卑却自尊,敏感却坦荡,脆弱却坚强。她会因周瑞家的最后一个给自己送宫花而直接表达不满,“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看似刻薄,却又道出无尽心酸。她会因不忍落花被玷污而花费很长时间将其埋葬,在葬花时她有着与宝玉不同的更细腻的心思,她认为即使把花葬入此处的净水中,仍难保证其他地方的脏水不会玷污落花,不如将落花葬入泥土,她认为“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或许在她的心中还有那么一片净土为自己保留,她为落花寻找归宿的同时,也在为自己寻找精神的寄托。一句“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更是将伤感的情绪推向高潮,这是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对生死离别的迷茫。她会将才情寄托于诗词,无论是《桃花行》还是三首菊花诗,无论是《五美吟》还是《秋窗风雨夕》,她总能将自己代入其中,流露出最真实的情感,或赞叹,或唏嘘,或伤感。

相比于黛玉的直率坦荡、敢爱敢恨,宝钗则显得圆滑世故,善于把控人心,呈现出封建礼教约束下的女子的真实情态,她会时刻保持端庄的仪态,会在恰当的时机“笼络人心”,会在陷入困境的时候选择明哲保身。人们常说“过刚者易折,善柔者不败”,但不管是哪一种性格,仿佛都难以改变女子在封建社会的摧残下难以善终的结局。

《红楼梦》中不只有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的人物,其剧情也可谓是环环相扣。宝玉进入太虚幻境时看到的判词便暗示了每个女子最终的命运归宿,“慧极必伤,情深不寿”则是对其中大多数女子结局的总结。钗黛的“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王熙凤的“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探春的“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无不令人唏嘘。无论是四春暗喻的“原应叹息”,贾雨村暗喻的“假语存”,还是甄士隐暗喻的“真事隐”,也都是全文的伏笔。

在《红楼梦》中我们学习说话的艺术,其中典型便是王熙凤。林黛玉初入贾府时,她一句“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这句话看似只是赞美黛玉,实则还夸赞了四春与贾母。《红楼梦》中这样的说话艺术数不胜数,着实令人叹服。

在《红楼梦》中我们学习生活的哲理。人生变化无常,不必贪恋所谓身外之物,没有永恒不衰的基业。无论是贾府的衰落,还是甄士隐丢失了女儿,又因大火由富人沦为乞丐,都是世事无常的体现。正如《好了歌》借跛足道人之口警示人们不要为了所谓的功名钱财而争斗不休,最终不过是“荒冢一堆草没了”,要学会活在当下。

《红楼梦》亦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涉及多个知识领域:中医、美食、茶艺、园艺、诗词、管理等。我知道自己还无法真正领悟《红楼梦》,我只希望能想我所思、述我所感、书我所悟,与大家共勉。

《红楼梦》让我看到人生百态,它就像历史中寄托感情的一叶扁舟,泊过岁月的沧桑,留下阵阵涟漪;像连通过去与未来的一座桥梁,伫立于深海的泥泞,印出片片痕迹;像在我们的世界闪耀的满天繁星,归于月亮的怀抱,溢出点点星光。或许昏沉中的清醒、衰败中的撑持、沉默中的爆发,都是所谓的人生吧。③22

2023-06-22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204883.html 1 百态红楼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