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22日
第A07版:文化周口·书香 PDF版

智慧的彼岸

——老子《道德经》解读

◇张君民

第十六章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译文】

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一起蓬勃生长,我从中考察其往复的道理。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作清静,清静就叫作复归于生命。复归于生命就叫自然,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作聪明,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受危险。

【解读】

本章“简练如诗,琅琅成韵”“层层通透,节节光明”。

首先揭示这个世界的真实面貌: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从生长到死亡,再生长,再死亡,生生不息,循环往复,以至于无穷,都遵循着这样一个规律。

然后要求人们要充分地体察和认识这个规律,遵循规律,顺道而行,才能做出正确的行动,取得事业的成功,消除身边的危险。

而认识规律、遵循规律,人们就必须达到极端空明虚无的境界,拥有纯粹清静自守的状态。只有内心空明虚静,才能在静中回归本真状态,从而在本真中产生高超的智慧。正如《大学》中所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如果心存杂念,挂碍太多,必然心志大乱。不但事不能成,还可能给自己招来灾祸!也如《大学》中所说:“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足智多谋,深谋远虑,被后人视为智慧的化身,他的《诫子书》,充分传承了老子在本章中的思想:“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一生崇尚宁静,追求“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境界。年轻时,他博览群书,修身养性,静观天下之变,在宁静淡泊之中伺机而动,为将来建功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等到时机成熟,就积极行动,身体力行,运筹帷幄,尽忠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正是因为诸葛亮“致虚极,守静笃”,才在宁静中产生出那么高明的智慧和谋略,成就了不朽伟业,为后世称颂!③22

(未完待续)

2023-06-22 ——老子《道德经》解读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204884.html 1 智慧的彼岸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