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06日
第A07版:文化周口·书香 PDF版

智慧的彼岸

——老子《道德经》解读

◇张君民

(接上期)

第十八章

【原文】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译文】

大道废弃了,才会提倡仁义;智谋出现了,才会产生伪诈;六亲不和睦,才会有孝子慈父;国家混乱了,才会有忠臣。

【解读】

本章老子指出了社会的混乱和病态,并深刻揭示出这是大道废弃而直接导致的结果。

老子认为,最优秀的统治者是顺应天道、无为而治的,就像《大学》中描写的那样:“《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意思是:啊,前代的君王真是使人难忘啊!君子们能够以前代的君王为榜样,尊重贤人,亲近亲人,一般平民百姓也蒙受恩泽,享受安乐,获得利益。虽然前代的君王已经去世,但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的君王逐渐不再顺应大道,而是背离大道,舍本逐末。就像在前面章节里所说的那样:一是崇尚贤能,使百姓争夺;二是珍贵金玉难得之货,使百姓暗起盗心;三是炫耀贪欲的事物,使百姓思想惑乱:四是纵马驰骋围猎使人内心狂野。统治者横征暴敛,穷奢极欲,纵情声色,道德沦丧,使得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这个时候,才开始提倡仁义,以维持统治者的地位。看来,仁义是大道废弃之后不得已而提倡的东西。

老子说“智慧出,有大伪”,并不是老子反对智慧本身,而是反对伴随着智慧出现的虚伪、狡诈和欺骗。因为它导致了人与人之间为了争名夺利而进行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正是这些使得国家政治昏乱、家庭六亲不和,这就是为什么社会渴望有忠臣救国以实现国泰民安、百姓渴望有孝子事亲以实现家庭和睦的主要原因。

“家贫出孝子,国难显忠臣”。背离大道或者偏离大道,是导致家贫和国难的最核心原因。孝子和忠臣的出现,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只能暂时延缓体制崩溃的时间。从古至今,你看到过兴盛不衰的家庭吗?当然,也不会有永不更替的朝代。

国学家陈柱说得好:“太平盛世,安有忠臣?安乐之家,岂有孝子?然则睹忠臣之可贵,必国之昏乱矣;睹孝子之可贵,必其家有不和矣。然则知仁义之可贵,则天下必不仁义者矣;是犹鱼知水之可贵,则必已有失水之患者矣!”

如果世上真有秉守大道的明君、贤君,就无所谓忠臣和孝子了。人臣父子各自有道,秉道而行,此谓天道,不是王道。天道废了,王道才得以生存。天道为公,王道为私,以私为国,必然是家天下。家天下里的忠臣、奸臣,忠的是谁、奸的又是谁呢?因此,孙中山先生曾提出“天下为公”。

封建社会形成的伦理纲常,就是在“天下为私”的环境里产生的,用来教化臣子和百姓,以求忠臣护国、孝子齐家,以维护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历史上的忠臣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得以施展才华而救国的,一种则是因不被重用而亡国的。前一种,周有姜尚、周公旦,汉有张良、萧何,三国有诸葛亮,唐有魏征,宋有包拯,明有于谦、海瑞,清有曾国藩、林则徐;后一种,商有比干,战国有屈原,宋有文天祥,明有袁崇焕等。他们都受命于危难时刻,却因是否能够得到信任而产生了不同的结果。

历史上的孝子,大都是在非常困难的境遇里产生的。以《二十四孝》为例,虞舜的孝,是因为对父母和弟弟的迫害不怨恨,仍恭敬事亲而显示出来的;周郯的孝,是因为他冒着生命的危险入鹿群取鹿乳为给双亲治病;子路的孝,是因家里太过贫困……

大家应该看过河南电视台民生频道的调解节目吧,一个个家庭出现矛盾纠纷、六亲不和,调解员苦口婆心地一一调解。其实,矛盾的核心全是由于金钱、利益产生的,如能抛却一个“私”字,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③22

(未完待续)

2023-07-06 ——老子《道德经》解读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205771.html 1 智慧的彼岸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