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2023年07月27日
第A07版:文化周口·书香 PDF版

风人雅事

——读袁枚《随园诗话》

◇毕雪静

《随园诗话》是清代大文学家袁枚的代表作,共26卷60万字。它没有章法体例,记述的是文坛故事、逸事和作者对诗人诗作的品评。

这本书内容广泛,从诗人的先天资质,到后天的品德修养;从写景言情,到咏物咏史;从立意构思,到谋篇炼句;从辞采韵律,到鉴赏编选,无所不包,是诗词爱好者不可不读的书,那些说不出哪里好的诗句经作者指点,便有醍醐灌顶之感。

袁枚很可爱,是个“不失其赤子之心”的人。因为不耐学词,嫌其“必依谱而填”,所以收录的好词不多。因为喜欢美女,所以收录许多美女诗句,有的是真好,有的真看不出哪里好。因为懂人情世故,所以收录了故交知己的诗句。他选才子佳人诗,也选了一个13岁小孩的诗《遇雨》:“叶香乱打冷霏霏,舆梦寻秋雁影稀。烟雨满溪行不了,渡头扶伞一僧归。”这首诗虽然也不错,但和唐代一个7岁女孩子的《送兄》“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稀。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相比,还差点意思。

袁枚主张“性灵说”,反对以词害意,所选诗句有的连格律都不协,我发现有些句子稍加修改,既合格律又不害意,不知道他是想保留原貌还是懒得修改。但咏物诗还是有不少佳句,比如咏古镜:“绝代应怜颜色少,六宫曾识旧人多。”咏芦花:“知否杨花翻羡汝,一生从不识春愁。”咏牡丹:“诗到清平能动主,花虽富贵不骄人。”咏菊:“名花自向闲中老,浮世原宜淡处看。”

他的诗论我很赞同:“诗少作则思涩,多作则手滑,医涩须多看古人书,医滑须用剥进几层之法。”“诗,情愈痴愈妙。勿强作。”还有“不袭旧语,自出心裁”“家常语最妙”“诗有天籁最妙”“诗难其真雅”“诗改一字,界判人天”“读诗要读史”“用意精深下语要平淡”“诗在骨不在格”“用典如水中着盐,但知盐味不见盐”“一切诗文,总须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人活则立,人死则卧”……是经验也是指点。

我喜欢有烟火气的诗。诗人本是普通人,非要端着架子写诗,非要去拟古,反而让人觉得隔而不爽。

卷十五中诗论与佳句不多,多的是纠正对古语的误解,这点和《容斋随笔》有点类似。比如今人称勾栏为教坊,不当,勾栏为宫禁华饰,教坊之名始于明皇。今人以荷包为荷囊,不当,紫荷是以紫为夹囊,以盛奏章,非今日之荷包。今人以金马玉堂称翰林,不当,金马与文臣微有关联,玉堂乃宫闱妃嫔之所。称伶人女装为花旦,误也,“凡妓以墨点面者号花旦”。称诗题为题目,误也,题目者,品题之意。称曲之高者为郢曲,误也,是郢人能和下曲而不能和妙曲也。真是长知识。

袁枚自陈“好诗如好色,得佳人句,心不能忘”。他视选诗如选秀,认为写史要有才、学、识,选诗也如此。《随园诗话》里的诗句,有的是袁枚求来的,有的是作者送来的。求来的,多是因为诗好或者关系好,送来的,多是因为想得到肯定或者想流芳千古,然而读完我发现,所谓的好句主要是对仗好,有些只是一两个句子好,可归为有名句而无名篇类。我以为,好诗的标准应该是有情、有趣、有理,三者有一即可称为好诗,能有二者,可称精品,三者俱备,就是绝品。诗如锦缎,好词好句便是锦上的花。

袁枚是个会享受生活的人。一生衣食无忧,活成了让天下读书人羡慕的样子。他前半生做官,后半生在随园与人诗词唱和,刊印书籍。我之前以为袁枚生活富裕是靠晚年写墓志铭(最高价一文千金),读了《随园诗话》,才知道他除了收学生教授诗词,还卖书,很多人不远千里把自己的诗文投给袁枚,希望被选中,能千古留名,等刊印出来,他们再把书买回去送人或留存。

可是那些人真的流芳百世、那些作品真的流传千古了吗?不读《随园诗话》的人不会知道那些人的名字,读了诗话的人,又能记住几个名句或名字?沽名钓誉,从来都是自欺欺人,可惜,很多人只是热衷走捷径,而不是用作品说话,把读者当白痴,实在是愚不可及。

虽然古今对这本书褒贬不一,但他反对拟古和矫饰,倡导抒写性灵、写真性情,重“真”“活”“新”的文学主张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写作者不可不深思而甚取之。①8

2023-07-27 ——读袁枚《随园诗话》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208029.html 1 风人雅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