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君民
(接上期)
第二十二章
【原文】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译文】
弯曲才能保全,委曲便会直伸;低洼才能充盈,陈旧便会更新;少取才能获得,贪多反而惑乱。所以有道的人坚守大道作为天下楷模,不自我表现,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因此彰显;不自我炫耀,因此有功劳;不自夸,因此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 古时所谓“弯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实实在在能够达到。
【解读】
“曲则全”是老子最具代表性的思想之一。他用反面论的方式,阐述了大自然循环往复、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规律,并希望人们要以自然规律为楷模,抱朴归一,看透万物的本质,以不变应万变,低调朴素,谦卑自守,委曲求全,执道而行,来成就自己的非凡。这是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高明智慧。
首先,要明白“无用”之有用的道理。庄子笃信老子,传承老子,所以对老子的这个思想诠释得最多,举出自然界和社会上的许多现象来说明和佐证:山木做成斧柄反倒来砍伐自己;油膏引燃了火,却将自己烧干;桂树可以吃,所以遭人砍伐;漆树的汁液可以用,所以被人割取。世人晓得有用的用处,却不知道无用的好处。
在《庄子·内篇·人间世》里,庄子几乎利用整章来研究“残缺”的用处,用近乎浪漫主义的手法,举出身体的残缺和内在精神之完美的关系。他曾描述一个叫“疏”的人,形体不全,头缩在肚里,肩膀高出头顶,五脏的血管突出在脊背,两股和两肋近乎平行。但他替人缝衣服可养活自己;替人家算命,可以养活十口人;官府征兵时,他可以到处闲逛而不被征召;政府救济病人时,他又可以领取补助。像他这样的人尚能保全自己,享受天赋的寿命,何况那些德性朴实、身体健全的人呢?
推而论之,曲之于全,枉之于直,洼之于盈,敝之于新,少之于多,丑之于美,恶之于善,下之于高,柔之于刚,弱之于强,祸之于福,后之于前,难之于易,无私之于私,不争之于争,等等,都是相互依存和转化的。如果见内不见外,见表不见里,见木不见林,或者见林不见木,那都是错误的。这就是“一”,天道。
其次,为人处世要持守天道。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保持一定的韧劲是必不可少的,但一定不要高歌猛进,一副志在必得的姿态,这样往往易受攻击。相反,低调谦卑,隐藏锋芒,甘于寂寞,才更容易获得成功。这也是大智若愚、韬光养晦的道理之所在。
春秋战国时期,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在给吴王夫差做仆人期间,放下昔日国君的尊严,委曲求全,获取信任,一旦归国,发愤图强,最终消灭吴国。
第三,要坦然面对各种人生遭遇。我们大多都是普通人,不可能轰轰烈烈,创造多少伟业,但要想过得幸福安康,也要遵循大道,坦然面对各种人生遭遇。得意不骄,失意不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看透事物存在的对立统一性,保持一颗平常心。
看看我们身边许多幸福祥和的家庭,对父母,孝顺绝不是害怕;对爱人,忍让绝不是懦弱;对孩子,严厉绝不是无情。对待邻里愈是谦和低调,愈受人尊敬。仔细揣摩,老子“曲则全”的智慧就杂糅其中。③22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