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理论中,肺为华盖,居五脏之首位,主司呼吸、主行水、主治节,通调水道,上通于鼻窍,外合皮毛,与自然界相通,易受外邪侵袭,故有“娇脏”之称。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系还与心、脾、肝、肾、脑及气血、阴阳相关。肺病在外感、内伤中均可见到。“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也即感冒、咳嗽、肺痨、肺痈、哮证、肺痿、肺胀、肺积、肺衰等均有肺部症状。《黄帝内经》有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肺病既有本脏受损,也可以发展到其他脏器,影响人体之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在西医中,肺病即呼吸系统疾病,如多典型及非典型肺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肺疾病、流感、肺纤维化、肺部肿瘤、胸腔病变、呼吸衰竭等。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脏腑经络之间相互紧密联系,生理上相互制约,病理上相互乘侮。中医肺系疾病的调理,治肺不离肺,治肺不独肺,而是通过调整全身各脏腑机能,起到防治肺系疾病的目的。其中,与肺关系较为密切的脏器是脾、肾。《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有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脾与肺:肺主气,脾主运化,肺气有赖于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以充养,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则需肺气的宣发而输布全身。此外,肺的宣降作用可通调水道,保证水液正常输布与排泄。脾的运化作用,可吸收与传输水液,使水液正常生成。故肺脾二者机能旺盛时,水液代谢输布正常,病理性水液痰湿的产生就会减少。
肺与肾:肺肾相关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肺为水之上源,肾为主水之脏;肺主气司呼吸,肾主纳气;肾中精气为各脏精气的根本。中医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之说。肺虽主气司呼吸,但要使呼吸保持一定的深度,也有赖于肾的纳气功能。肾精为各脏精气的根本,肺中精气赖于肾精之滋养。但是,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此关系称为“金水相生”。
肺系疾病反复发作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肺、脾、肾机能衰弱,正气不足。肺主气,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主表,卫外,故外邪从口鼻、皮毛入侵,首先犯肺,肺气失宣,上逆而为咳,升降失常则为喘,久则肺虚。若肺病及脾,子盗母气,脾失健运,则可导致肺脾两虚,日久及肾。肺虚则不能主气司呼吸,失于宣降而出现咳、痰、喘等症。肾虚不能纳气,脾虚升降失常,影响肺主气、肾纳气之功能。肺、脾、肾虚弱,水谷精微运化失常,形成痰瘀结于体内。
肺系疾病在临床上多数处于慢性持续期,正虚邪恋,反复发作,难以根治。这些肺系疑难重病应日常服用膏方调养,长期坚持才能达到改善症状、延缓病情发展等目的。体虚反复感冒、过敏性鼻炎、咳嗽患者,可通过补肺固表的膏方改善体质,提高抗病能力,控制或减少疾病发作。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间质性肺炎、支气管扩张、慢性阻塞性肺病、肺心病等受凉后易加重的患者,可通过补益肺气、健脾祛痰、补肾定喘的膏方进行调补,达到控制疾病发作、改善肺功能、延缓疾病进展的目的。
人们可在辨证体质后选以黄芪、党参、生晒参、白术、淮山药、防风等做成膏方,健脾补肺固表;选以南北沙参、西洋参、天麦冬、玉竹、石斛、玄参、天花粉、百合等做成膏方,补肺养阴;选以紫苑、款冬、炙枇杷叶、白前、桑白皮、射干、矮地茶等做成膏方,止咳平喘;选以法半夏、陈皮、苍术等做成膏方,燥湿化痰;选以金荞麦、贝母、瓜蒌、黄芩等做成膏方,清热化痰;选以仙灵脾、巴戟天、黄精、熟地、山茱萸、蛤蚧、冬虫夏草、胎盘粉等做成膏方,补肾纳气、填精益髓;辅以阿胶、龟板胶、鹿角胶、冰糖、饴糖等收膏,并进一步固本培元。肺、脾、肾三脏机能旺盛,气血充沛,运行通畅,肺系痼疾得以豁然而解。故此,治疗肺系疾病的膏方从肺、脾、肾三脏入手,通过补肺固表、健脾化痰、益肾纳气,对体质的阴阳寒热虚实和气血运行进行调整,既可以明显改善呼吸道疾病症状,也可以改善体质、增强免疫能力、减少疾病复发。
(周口市中医院 王艳灵 高军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