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吉城
专家简介:张居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博导,校博物馆馆长。
张居中教授是河南南阳人,1982年毕业于郑州大学考古专业,曾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2000年6月调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任教。
“首先,古史传说是属于历史学的话语体系,同时涉及神话学、民族学、民俗学等领域,当然也与考古学尤其是史前考古学相关。古史传说应记录的是尚无文字记录的时代,通过口口相传,并被后人用文字的形式追录下来的人和事,是人类对其早年的记忆。”在首届伏羲文化论坛上,张居中根据自己的研究,交流伏羲文化所蕴含的思想精华,提出鲜明观点,认为伏羲氏是人类狩猎采集阶段的代表。
张居中引经据典,《易经·系辞下传》第二章中,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
张居中说,“包牺氏”这一名称,《管子》一书记为“虙羲”;《淮南子》则作“虙戏”;《庄子》《荀子》都记为“伏戏”;《汉书·古今人表》则记为“宓羲”;《易坤灵图》《易通卦验》都书为“宓牺”;《河图》《礼含文嘉》《春秋内事》《孝经援神契》《遁甲开山图》等书,都以“伏牺”而行记载;《竹书纪年前编》以“庖羲”而为补;而《诗含神雾》《补史记·三皇本纪》却又以“庖牺”为称。
“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在文字发明之后,按传说中的音或意追记先人的光辉历程。‘包’与‘庖’两种写法不同,其含义都是发展畜牧业生产,伏即驯服;牺即牺牲。‘伏牺’即指驯服野生禽兽而作人工饲养,待到渔猎无获之时,再杀掉这些牺牲品以供人们食用度日;‘庖牺’含义与‘伏牺’相同,即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氏’。”张居中说。
张居中认为,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是这个部族最为值得后人称颂的光辉事迹,即狩猎和捕捞业的出现。但是也表明,家畜驯养行为可能刚刚出现,当时还没有种植业。按《春秋文耀钩》说,伏牺以下至神农七十二世。而“神农氏”时期,才是由畜牧渔猎生产转入农耕经济生产至国家制度产生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也就是说,伏羲氏代表的时代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阶段。
《尸子》曰:“宓牺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始画八卦,列八节而化天下。”表明当时可能已有了原始宗教和初步历法。
张居中认为,伏(包)牺氏不是具体的历史人物名称,而可能是一个以发明织网捕捞而闻名天下的古老部族为代表的历史阶段的名称。其辉煌阶段应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大约距今3万年到1万年期间。
张居中说,而根据先秦时期关于太昊的记载,其为东方部族集团早期阶段的代表。在先秦可靠的典籍中,言太昊则不言伏羲,言伏羲则不言太昊,太昊与伏羲并无任何瓜葛。最早将太昊与伏羲并称为一体的,乃是西汉末年刘歆的《世经》。楚帛书说,伏羲出自华胥,居于雷夏泽,即雷泽。早期文献记载,认定雷泽在兖州与濮阳之间的河济地区。因谶纬之风而被大肆记载的“伏羲生于甘肃成纪”,影响极大,汉代之后,“伏羲生于成纪”被严肃史学家采纳。
太昊是谁?根据文献中太昊所处历史阶段和地域,综合文献所记内容,张居中对太昊归纳为,太昊不是某一具体人物的名称,应是具有密切关系的若干部族的联合体,可称之为太昊系部族。其时代早于颛顼、尧、舜等,而与黄帝、炎帝、共工、少昊等并列,属于传说时代的偏早时期。太昊被后世尊为东方之帝,表明其事迹和活动区域与东方相关。太昊系部族所在的地望,主要有三个区域:一是豫东。“太昊之虚”在陈,陈在豫东淮阳一带,广义上可以认为在河南省的东部地区。二是鲁西南。任、宿、须句三个小国是太昊的后裔。三是蒙山以东地区。此外,位于河南舞阳县贾湖村的贾湖遗址,坐落于黄淮海大平原西部边缘。按照张居中的设定,贾湖文化为太昊氏部族所创造,大汶口文化一部分为太昊氏后裔所创造,一部分为少昊氏部族所创造,是最为合理的。
文献记载中,伏羲的主要贡献有什么呢?张居中说,根据文献记载,伏羲主要贡献有,创立八卦,开启中华民族文化之源;教民作网用于渔猎,提高人类生产能力;变革婚姻习俗,倡导男聘女嫁婚俗礼节,使血缘婚改为族外婚;始造文字,用于记事,取代以往结绳记事形式;发明陶埙、琴瑟等乐器,创作乐曲歌谣。从历史文献看,恰恰证明传说时代的文献记载都是有历史影子做依据的。
对于这些贡献,张居中有独特的见解,他认为这些贡献可能属于太昊氏,因为伏羲氏太久远啦,只是汉儒把太昊与伏羲连在一起了。
张居中将介于黄河、长江两大传统文化之间的文化过渡带淮河、汉水横贯其间的部分,命名为淮汉文化带。淮汉文化带是太昊、少昊集团和鼎文化的诞生地和大本营,不仅创出独具特色的水稻旱稻兼作农业,还是华夏、东夷和苗蛮三大部族集团碰撞、交流、融合的主战场,为中华礼乐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①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