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法美学是一个以中和之美为最高理想,强调状物与抒情相结合、再现与表现相结合,注重形与神、意与志、天资与功夫,素朴和谐统一的审美意识系统。其中,中和美思想占主导地位。
中国古代书法美学的中和美,具体表现为两种形态:阳刚之美(壮美)与阴柔之美(优美)。尚阳刚之美者,强调“骨”“力”“势”;尚阴柔之美者,强调“韵”“味”“趣”。
中国书法美学思想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汉代至唐代,以中和美为主,又偏于阳刚之美,是一个既强调情理统一又注重理性的阶段。第二阶段:宋代至明代,以情为主,出现了不中和、不和谐的“丑”的因素,崇尚狂狷之美,在中和美方面,则以阴柔之美为主导。第三阶段:清代,是中国古代书法美学的总结期,也是向近代美学转变的过渡期。
一、汉代至唐代的书法美学
1.汉代书法美学
汉人“尚气”。汉代是书法大盛的时代,是一个包容大气、海纳百川、文化昌明的时期。在汉代大一统的背景下,隶书蕴含着一种博大的气势,充溢而涌动着雄健的力量。虽然汉初经济萧条,文帝、景帝都倡导节俭,但皇家仍有挡不住的气势。
汉代隶书改变了篆书的用笔和结构。笔法不但日臻纯熟,而且书体风格多样。汉代其他书体也陆续被创造出来,并得以发展:史游创章草,张芝创今草,刘德升创行草,其笔墨技巧日趋成熟。
汉代强调书法艺术的状物、再现功能,即“观物取象”,以自然美形象为客观依据。文字形象的塑造,要模仿自然事物的各种姿态、气势、韵律。汉代标举的“尚意”和“尚象”,成为中国书法理论雄视百代的重要思想,而“尚气”则成为汉代书法与书学的美学底色。汉人从理论上总结书法经验,出现了很多理论著作。
蔡邕在书法创作上的主要贡献有二:一是独创“飞白书”。二是主持书写《熹平石经》。此外,蔡邕还有很多书论著作,提出了具有极高理论价值的书法美学观点。
2.魏晋南北朝书法美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衰微、玄学兴起,佛、道二教广泛传播,这也影响了书法艺术的发展。王羲之的书法就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
晋人“尚韵”。所谓“尚韵”,其实是对老子特别是庄子式的超然物外的空灵境界的向往和追寻。“尚韵”在“二王”这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以“二王”为代表的书法,展现了这一时期的书法思想与风格。
魏晋南北朝崇尚刚柔并济、骨丰肉润的中和之美,注重情理结合,在书学理论上,正式提出了“意在笔先”的观点,从而确立了一系列笔法、章法、墨法。这些探索又直接影响了唐代的“尚法”思潮。
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出现了大量的书法理论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隋唐书法美学
隋唐“尚法”。隋唐人完善了魏晋楷书的法度,隋人智永确立的“永字八法”和唐人欧阳询的“结体三十六法”等理论,让后世习书者有了规范。
在书法史上,隋代虽然是一个短暂的过渡时期,但却继往开来,开启了唐楷的新篇章。
唐代是中国古代书法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高峰。初唐,有四大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他们在艺术上体现了初唐中和美理想。盛唐名家辈出,真、行、草各书体均达到了新的水平。李邕的行书,张旭、怀素的草书,颜真卿的真书、行书,李阳冰的篆书,都是书法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晚唐书法虽逐渐走向衰落,但仍出现了柳公权、杜牧等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大书法家。柳公权与颜真卿齐名,有“颜筋柳骨”之称。
唐代又是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变的过渡期。唐代书法美学发展进程中,有三个关键人物:孙过庭、张怀瓘、韩愈。孙过庭推崇古典式的晋人书风,是中和美思想的代表,是第一阶段美学思想的总结者、集大成者。他的《书谱》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性质的著作,对第一阶段书法美学做了全面总结。张怀瓘崇尚壮美,是书法美学向第二阶段转变中承上启下的人物。韩愈是抒情表现说的代表,他以抒情为主的表现说,直接导向了第二阶段的唯情思潮。
二、宋代至明代的书法美学
从宋代开始,书法美学进入了第二阶段,审美意识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情为主,重主观,尚个性,崇尚阴柔之美和具有“丑”的因素的反和谐的“狂狷”之美,成为此阶段的总体特征。
1.宋代书法美学
宋人“尚意”。宋代文人书法强调以书抒怀,表现个性,注重书法的内涵和书写意趣,是谓“尚意”的书法风格。北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是“尚意”新风的主力军,他们以“意”为纲,领导书坛。
苏轼主张“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苏轼寓禅理于其书,其书法不拘于法,重神韵和意境。
黄庭坚草、行、楷皆善。他强调书法的抒情和书卷气,注重神韵,以豪放、博大的书法境界影响当时和后世。
米芾性格癫狂,他的行书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有“八面出锋”之誉。其“无刻意作乃佳”,倡导随意而发、一气呵成的“一笔书”,反对“安排”的书法思想和理论影响了后世的董其昌、王铎等人。
蔡襄与其他三家相比,创新意识略逊一筹,但他却以自身完备的书法成就,在晋唐法度与宋人的意趣之间搭建了一座技巧的桥梁。
北宋四家的书法都强调抒情和主观表现,但各有特点:苏轼在风神和意蕴,黄庭坚在险绝和逸韵,米芾在奇姿和妙趣,蔡襄在敦厚和蕴藉。除北宋四家之外,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独树一帜,亦堪称道。
综观宋代书法,“尚意”之风为其鲜明的时代特征。佛教思想影响了宋人的书法观念,而诗人、词人的加入,又给书法注入了抒情意味。
2.元代、明代书法美学
元明“尚态”。元、明时期的书法偏重于摹仿,注意在字的形态上下功夫。
元代书法尚古尊帖,宗法晋唐而少创新。与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为“楷书四大家”的赵孟頫所创楷书被誉为“赵体”,成为后代临摹的主要书体。
明初台阁体风靡一时,旋被淘汰。明中期,“吴中四家”依赵孟頫而上通晋唐,取法弥高,名播神州。晚明,全面追求大尺幅震撼效果,取势横涂竖抹,满纸云烟。徐渭是此书风的领军人物,而董其昌却坚持帖学传统立场。
三、清代书法美学
清代书法的总体特征是“尚质”。清初,以王铎、傅山为代表的一些书家的作品带有明显的自由和叛逆色彩。清中期,“扬州八怪”将狂放不羁、怪诞险绝集于一身。晚清,刘墉等人在刻意传统的同时,也力图表现新的面貌。
清代又是中国书法美学继往开来的时期。清初,傅山提出“四宁四毋”,石涛提出“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冯班提出“意就是法”。这些也影响着现代书法创作。
从清中叶开始,帖学逐渐由盛转衰,碑学日渐兴盛。康有为揭开了中国书法美学新的一页,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提出的对立、冲突、不和谐、片面、偏执、极端的美学观,恰恰与近代美学的本质特征相吻合。
书法是中华传统的文化精髓,博大精深。了解古代书法美学思想的历史轨迹,对我们正确认识和评价古今书法艺术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②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