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18日
第07版:文化周口·书香 PDF版

智慧的彼岸

——老子《道德经》解读

(接上期)

◇张君民

第四十三章

【原文】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译文】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腾越穿行于最坚硬的东西中。无形的力量,能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因此,我才知道无为的益处。但是,像这样的道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益处,天下很少有人懂得,也很少有人做到。

【解读】

在老子《道德经》中,柔弱、不言、无为的思想贯穿始终。老子认为,柔弱的东西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如绳锯木断、滴水穿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等。

如何发挥柔弱的能量呢?那就得通过不言和无为。多少年来,有许多人曲解老子,就是因为对不言和无为的不了解或一知半解,认为不言就是不说话、不发表意见,无为就是什么也不干、无所作为。其实,不言是不说多余的话、无用的话,强调的是以实际行动去做引导和引领;无为则是不妄为、不乱为,无为是为了有所为、无不为。不言之教和无为之益,更是一种精神境界,达到这样的精神境界,我们才能够真正理解老子的良苦用心。

这里我想说说韬光养晦。韬光,字面意思是收敛光芒,引申意义为避免抛头露面,最早出现在南朝梁国太子萧统所写的《靖节先生集序》,“圣人韬光,贤人遁世”;养晦,字面意思是隐形遁迹,修身养性,引申之意为隐退待时。韬光养晦是一种为人处世的风度,是一种修缮人格的方法。只有胸怀博大、长于内省的人才能够看清自身的不足之处,油然生发谦虚之情、守柔之意,是对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完美诠释。

从古至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这样的经典事例。无论是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消灭吴国,还是三国时期的皇叔刘备,忍辱负重终成三国鼎立之势;无论是名将韩信的胯下之辱,还是谋臣张良给素不相识的黄石公穿鞋,都是在未成功之时,运用了韬光养晦的策略。学会韬光养晦,就有了稳扎稳打、越战越勇、不断成功的资本。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一介布衣能登上皇位,实在是有许多高人之处,但总的来说是他能明实力、识实务,在相对较弱时能够韬光养晦,不称王、不出头,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不断扩大地盘。另一方面,他又积极招兵买马,严格训练,不断壮大队伍;在后方鼓励百姓,开荒种粮,不断加强储备,巩固实力。最后,万事俱备,朱元璋把握良机,凭借雄厚实力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大明王朝,成就了一番伟业,实现了心中的夙愿。

从为人处世的角度说,放低姿态不失为一种美德、一种风度。做人要圆融通达,而不是摆着架子高高在上;功成名就时更要低调一些,自觉地在名利场中做一名看客,免除无谓的伤害。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用在这里就是智慧的“水”总是往低处流,而汲取了“智慧”之水的人才能越走越远。

(未完待续)

2024-01-18 ——老子《道德经》解读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224590.html 1 智慧的彼岸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