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第07版:文化周口·书香 PDF版

智慧的彼岸

——老子《道德经》解读

◇张君民

(接上期)

第五十四章

【原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译文】

善于建德的人根深蒂固不可拔除,善于持德的人聚拢抱守不会脱离,若子孙世代能遵循、持守这个道理,子子孙孙就不会断绝。用这个道理修养自身,他的德就会是纯真的;修养自家,他的德就会是丰盈充裕的;修养一乡,他的德就会受到尊崇;修养邦国,他的德就会丰硕;修养天下,他的德就会普及。所以要通过掌握自己来了解他人的内心,通过认清自家的处境来了解别人家的冷暖,通过观察所处的乡镇了解其他乡镇,通过观察自己的国情了解他国,通过观察今日之天下了解过去和未来的天下。我怎么会知道天下的情况呢?就是用了以上的方法。

【解读】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是德的本体,是德的内容; 德是道的形式,是道的功用。本章强调以道修德,普化天下,才能精神不灭,德泽子孙,绵延后代,不绝如缕。

天下有形的东西容易被拔除,可见的策略容易被否定,唯有善于以道为核心建德持德的人,建于心、持于内,也就不能被拔除和否定了。“善建者”和“善抱者”就是坚守大道、抱朴归一的修行者。

而真正的修行者,就应该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推己及人。根据能力的大小,由内至外,不断外延。由自身到家庭,由家庭到家乡,由家乡到邦国,由邦国到天下。这一点道家和儒家殊途同归。儒家经典《大学》中所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讲的也是从一身到天下。而我们身边的大多数人可能会违背这个规律。年轻时理想远大,志在天下,不断碰壁之后,理想逐渐破灭,到最后才发现,推己及人、由下而上、由内至外,才是正途。

在老子的理想中,崇尚自然、虚心守静、无为而治是其修身的主要内容。以此修身,人会变得纯真无诈;以此齐家,家庭就会富裕;以此与乡邻相处,乡邻就会和睦;以此治国,国家就会兴旺发达;以此治理天下,天下就会太平。老子在这里描绘了一幅在大道作用下的桃花源式的美好社会图画。

反过来,检验和判断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区域、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是否有道,就是要看这个人是否纯真、家庭是否富裕、邻里是否和睦、国家是否强盛、社会是否稳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人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核心,也是初始。重视了这个初始,始终保持纯真的元气,就不会脱离大道。

晋代著名的道教理论家、医药学家葛洪(自号抱朴子),不但学识渊博,著述甚丰,而且还研究医药,治病救人。他淡泊名利,悟道养生,主张抱朴守一、保持本真、戒欲修行。他认为人生有六害:一害名利,二害声色,三害货财,四害滋味,五害佞妄,六害诅嫉。他要求人们必须驱除六害,做到以下六个方面:一要淡泊名利,二要禁止刺激的声音和淫色,三要降低对财物的欲望,四要降低对滋味的追求,五要除去妄想,六要除掉诅咒和妒忌的心理。

他认为驱除六害,福就会不请自来,祸就会不除自消。这正是“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的表现,是坚守大道、抱朴归一的体现。

正为名利而忙碌的我们,看到此,是否会有所启示呢?

(未完待续)

2024-04-25 ——老子《道德经》解读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236625.html 1 智慧的彼岸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