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
第07版:文化周口·书香 PDF版

智慧的彼岸

——老子《道德经》解读

◇张君民

(接上期)

第五十六章

【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译文】

掌握道的人往往不善言辞,夸夸其谈的人并不一定具备真才实学。抑制人们的贪欲,断绝人们的妄念,掩去人们的锋芒,排解人们的纷争,互补人们的长处,同化人们的弱项,这就叫作大同。修养能达到这种境界,就不分亲疏、不分利害、不分贵贱。能超越这种亲疏、利害、贵贱的,才是天下最为尊贵的人。

【解读】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这句话一直被奉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处世之道。“知者”之所以不言,正好呼应了《道德经》第一章中的“道可道,非常道”。能用言辞表达出来的道,不是永恒的道。真正的智者不会随便高谈阔论来显示自己,他常常贵行不贵言,大智若愚、朴实无华。

老子认为,真正理想的统治者不会对老百姓一味地说教,而是先从自己做起,通过不断地自我修炼,达到天人合一的道的至高境界。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呢?老子告诉我们,要“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塞其兑,闭其门”,就是说要堵塞嗜欲的孔窍,关闭嗜欲的门径。嗜欲的孔窍和门径,与佛家所说的“六根”相吻合。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它对应出六种感觉:色、声、香、味、触、法。眼根贪色,耳根贪声,鼻根贪香,舌根贪味,身根贪细滑,意根贪淫乐。六根是滋生一切烦扰、造成一切罪业的根源。只有像佛家那样达到“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语出玄奘译本《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境界,六根清净,才能排除一切干扰,超脱纷争、不露锋芒、韬光养晦、混同尘世,对万事万物如对“刍狗”一般,不分亲疏、不关利害、无论贵贱,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成为一个超凡脱俗的圣人。这样的人才可以做真正理想的统治者。

他秉德而行、无私无欲、清静无为、垂范于人,无繁政扰民,无苛政逼民,无暴政虐民,只会春风化雨般恤民、爱民。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意思是说,治理国家的君主,以“德”来教化民众、处理政务,就好像北极星一样,安处在一定的位置,而其他人皆如众星捧月般拥护其左右。

同样,为人处世也是一样。我们身边有许多高人,总是深藏不露、不示锋芒、低调自守、谦和守柔、宽容忍让。你绝不能看轻他。他很可能是个潜居抱道、韬光养晦、明珠暗藏、审时度势的人物,只要时机成熟,就会脱颖而出。所谓“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就是这个道理。历史上,姜尚、张良、诸葛亮等人都是藏器于身、待时而动的典型代表。

我们身边还有许多人,清心寡欲、安静讷言、乐天知命、恬淡自然,凡事顺其自然,得之不惊、失之不忧。他们虽然不曾取得多么大的成绩,虽然没有过多金钱和富贵,但也因其恬淡的心性,使得自己超然物外,少有世事的纷扰和羁绊,生活得悠然自得、幸福洒脱。这样的人不也是高人吗?

(未完待续)

2024-05-16 ——老子《道德经》解读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237918.html 1 智慧的彼岸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