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8日
第03版:热点 PDF版

寿圣寺塔:沙河岸边的千年“坐标”(行走周口大地 发现文物之美)

□记者 王永剑

沙河在漯河市与澧河相汇后,流经西华逍遥时打了一个弯。就在大弯处偏东南方向,寿圣寺塔巍然屹立,与对岸的逍遥古镇同辉千年。

近日,记者和几位朋友由商水县邓城镇驱车向西行驶近30公里到寿圣寺。沿途不用开导航,因为离寿圣寺还有六七公里的时候,就能看到寿圣寺塔的身影。

历史上的寿圣寺与现在的寿圣寺有着云泥之别。

寺里的碑文上镌刻着:寿圣寺原建于公元五十四年,占地五百余亩,古式佛殿五间,僧人多时可达千人。公元一五四九年复建为六角九级仿楼阁式砖塔,通高四十一米,顶部置铁质宝顶,内设塔心室,砌有盘旋式塔道可直上九层。

寺院历经多次战火,又在修复后涅槃。穿越岁月千年,如今的寿圣寺也仅有这座塔可供瞻仰,如同碑文的斑驳,修修补补中延续着它的文脉。

九层楼阁式砖塔,成正六棱体锥形,从底至顶匀称渐收,葫芦形状的宝顶点缀映衬着高塔的挺拔隽秀。

塔是佛教建筑,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塔就是佛的象征。不同的是,中国的佛塔是中国化的建筑,它不仅可以指示方向,还可以镇邪驱恶、保境安民。

相传,北宋政治家吕夷简是治理河流的行家里手。在陈州任职期间,他发现沙河流经郝岗地界时,因为土地沙化严重而常面临决口危险。为减轻沙河对百姓的侵害,在“固势莫如造塔”的传统观念影响下,吕夷简开始造庙修塔。于是,寺和塔就矗立在了沙河岸边。

记者对寿圣寺塔下的深井与沙河相通的神奇及井下有黑龙被镇的传说没有多大兴趣,但对其位置和功能多了思考。

历史上沙河航运兴旺,是豫西、豫东水上交通纽带,数十吨重的木船从漯河经商水后入沙颍河,直通淮海。清康熙及嘉庆时期,周家口万商云集,来往货船转运频繁,其中来往沙河船只居多。

“沙河东流碧,螺湾汇双河。舟行此焉薄,估客南来多。江淮百货萃,此处星辰罗。木棉茧如雪,收入云间梭。”这首诗是明永乐年间郾城知县王季立所作,生动描写了当时沙河航运的繁忙场景。

沙河在商水郝岗处拐了个陡弯,在这里建寺立塔,其用意除了精神上的“宝塔镇河妖”外,更多的是为过往商船以方向指引。

沙河从山脉进入平原,河水流速变缓,河道弯多,土质沙壤,河堤单薄,同黄河开封段“地上悬河”一样,河水上涨后极易溃决,所以历来有“铜头铁尾豆腐腰”之说。

寿圣寺塔以东十余公里处沙河有个近似直角的弯,就是被称为“千里沙河九弯第一险”的老门潭,是沙河“豆腐腰”的“腰眼”。

寿圣寺塔位于沙河“豆腐腰”的起始位置,从上游过来的船只远远看到高塔,表明河道有大弯,要小心行船。

寿圣寺塔建于北宋明道二年,正值国宁民富。宋仁宗、宋英宗和宋神宗都爱建寺院,众多庙宇香火缭绕、梵音袅袅、信众如云。僧侣和民众于寺内诵经祈福,恭祝圣体万寿无疆,寺院以此得名寿圣寺。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和六月初六,寿圣寺都会举行庙会,香客如云,香火旺盛。

从宋至今,古塔悠悠,历经千年,不仅仅是美丽的风景,更是文化的传承。②18

2024-05-28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240580.html 1 寿圣寺塔:沙河岸边的千年“坐标”(行走周口大地 发现文物之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