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06日
第07版:文化周口·书香 PDF版

一个人的精神皈依(读书感悟)

——读清明先生诗集《鉴与悟》有感

◇董素芝

初看清明先生发来的电子编审稿诗集《鉴与悟》,感觉书名公文似的拘泥,有点板了。但翻阅开来,鲜活率真的文字扑面而来:《老树新叶犹自容》《我也想变成一米阳光》《既知又行的王阳明》《罗胖,一位被赋能的王》……题材之广,令我惊叹:政治的、经济的、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自然的,有针砭,有爱恨,一个睿智、豁达的灵魂跃然纸上:

说什么《老子》是权谋之书,

我只是指出了道是万物的本源。

说什么《老子》是兵法之书,

我只是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看如今,

……

生态圈似乎已偏离“道法自然”,

哀哉,

竟还看到了臭氧层破裂的苦脸。(《老子一声叹》)

小时候,不知天高和地厚;

爬着走,摸着走,蹒蹒跚跚快活走。

成年后,踏着红尘喜与忧;

靠左走,靠右走,左左右右颤悠悠。 (《慨叹人生黄花瘦》)

诗作形式不拘一格,肆意洒脱,不少诗句以民谣的形式写就,亦歌亦咏,自然地捕捉生活的诗意,用素朴的文字描绘对生活的观察和情感:

天上有个太阳,

地上有个太阳,

天上的太阳是万物之源,

地上的太阳是我的亲娘。(《我把亲娘安放在心上》)

从梁庄看中国,

从中国看梁庄。

你不声不响,

走在寻道的路上。

不轻不漫,谈天问地,

不偏不倚,探短寻长。

抽丝剥茧,以小见大。

由表及里,纲举目张。(《梁庄里的真实中国——读梁鸿》)

在这些诗作里,一个细节、一片记忆、一段生命的流年,被清明先生信手拈来,化作心灵之花呈现出来。这种笔调让我想起率真、调皮、洒脱、通透的诗人画家“老顽童”黄永玉。黄老葆有一颗天真的童心,特别幽默诙谐,喜欢自嘲,98 岁那年出了本诗集,名字叫《见笑集》。有人问新书为什么取名《见笑集》,他说:“这是我想了两天想出来的,见笑见笑,旧时代的客气话。假客气真客气混在一起的,说好说歹就是这么一回事。”

《鉴和悟》的底色是自嘲、自悟、反讽。在时光的罅隙里,清明先生梳理自己生命的记忆,捡拾自己成长中的印痕,用明心见性的坦诚抒写自己的生命感悟,字里行间透出真诚和炽热的情感。在《晒晒我家的微博》中,以孩童的口吻写时代之变,“迎国庆,颂祖国,家人竞相晒微博”:“奶奶晒出红头绳”“妈妈晒出旧钢笔”“老婆晒出BP机”“儿子晒出直升机”……从不同时代的物件,反映祖国几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诗集中以自省、反讽为题的诗作很多,反映了作者对现代人精神生活的密切关注。从诗名可见一斑:《我假装 我忧伤》《我累 我累》《猴子何以成了神》《关公三诉》《洪应明,请您不要遗憾》《花香顺着汗水流》《酒鬼的醉话与心说》《屈原新传》《张居正的悲怨》《十思歌》等等,他的所抒所写,既是普通人的生命体验,又透出写作者的达观和洒脱,也有性情中人的困惑与迷惘。

在开篇《自嘲》中,清明先生以调侃的笔调呈现自己的人生姿态:

我本姓牛,人称老牛;

只会做牛,不会吹牛。

曾经挺牛,亦曾不牛;

心系牛市,志在更牛。

在《小麦赋》中,他用对比的手法写粮食之王小麦:

当他人丰收时趾高气扬,

你却谦逊地把头低下;

人们公认你是第一食粮,

你却以“小麦”谦卑作答。

《鉴和悟》收入自由诗及古体诗 200 多首,古今相融,中外一体,可谓包罗万象。诗中,有直抒胸臆的歌咏,有对社会现象的鞭挞,有善意的调侃和嘲讽,有对家国的赞美。大到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小到一文一事、一人一物,都透出他的坦诚和思考。

在“鉴人篇”中,从《伟哉,毛泽东》《鲁迅先生,呼唤您的新生》《陈独秀的风骨》,到《李清照,我要为您鸣不平》《苏东坡,人格的典范》《感谢您,李白》《陈忠实,您是一棵菩提树》等,这些诗作都能透出他非凡的视野和格局。

《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应该说,《鉴和悟》对“诗言志,歌咏情”作了很好的诠释。可以看出,清明先生身上有着儒者“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的人文理想。如他在《只是想找个诗意的寄托》中所咏叹的:

韵律跃动的是我的脚步,

意境绽开的是我的愚见;

我以我脚丈天地,

我以我眼看世间。

最让我为之震动的是,在一个理想式微的年代,人们都把自己置身于忙碌中,享受着麻木的踏实,早失却了真实的自己,缺少了从心底里生发的真心、正义和同情。而清明先生却向灵魂深处扎根,在自鉴自悟中寻找自我,在庸常平淡的日子里,捧出一颗心来,执着地用文字表达自己的人生思考,构筑自己的精神世界。

他一方面用文字救赎着自己:

奉上《鉴与悟》,

便是灵魂的皈依。

道与理血泪淘洗。

既为鉴悟世人,

更为鉴悟自己。(《皈依》)

一方面表达着惩恶劝善的社会理想,如他在《我不是一个诗人》中表达的:

文字里涌动的是我的心跳,

结构里编织的是我的情感。

我以我心话世界,

我以我情写人间。

在他笔下,一个个看似不经意的话题,皆由心生,透出对人生重大问题的严肃思考。他笔下的“情”是个体的,却是一种对世界、对人、对物的广泛感知和作为个体对世界、对人生的思考, 因此他的作品虽小,却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烙印。

北大教授胡泳在《像树一样自由》一书中写道:“树的自由,乃是因为它有根。在泥土里扎根,接受阳光和雨露,知道自己会长成什么样子,努力生长,不随波逐流,不茫然失措,这就是自由。”而一个人心灵的自由,是要重新回到内观自身上来的,从自省中找到自己的“根”,这也是历代儒者安身立命的精神动力,清明先生亦然,执着地走在自我完善的路上。

一个人,无论处境如何,不放弃个体生命在社会中的意义,在自鉴自悟的文字世界里完成精神的救赎,彰显一个生命个体的灵魂意义,我想,这才是《鉴与悟》的价值。

2024-06-06 ——读清明先生诗集《鉴与悟》有感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243163.html 1 一个人的精神皈依(读书感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