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3日
第06版:文化周口·书画 PDF版

难以忘却的纪念

李郁

我和刘登龙先生说不上熟稔,因意外相识而客气执手,我是弟他为兄。相识后,我们也曾相聚小叙,多是聊书画诗艺及本地古今文化事。由此,我知他热爱文史且涉猎深广。他的去世,使我悲西华县乃至省、市书界失去了一位巨擘,也悲其众多门生及私淑弟子失去了敬仰的导师。先生作为一任乡贤,虽多年身居省城,但乡情殷殷,圈子里的人都知他一直关心家乡文化事业的发展。

因人去而怀旧,也使我想起多年前曾读过先生为《理勤功画集》而作的文章。也许是书画同源,这篇文章充分显示了刘登龙先生欣赏绘画的高超水平,其语言优美而文雅,其评价精练而深邃。通过赏画,不仅表达了两人之间深厚的友谊和惺惺相惜的文人雅士之情怀,还展示了先生的另一面——写作的深厚功底及擅于文字表达的天赋。全文如下:

须知极乐神仙境 修炼多从苦处来

——为《理勤功画集》作

刘登龙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借李贺的两句诗冠以本集弁言之首,自然妥帖,切合实际。因为画册作者诞生地西华的县城中心广场屹立着一尊女娲补天的塑像,便为首句诗找到了注脚,而正是在这里,前所未有地推出了一本颇为精美的《理勤功画集》,无疑是“石破天惊”的非凡新闻。

理兄乃我故友,回忆旧情神交已久。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他在县剧团从事舞美设计,用一手熟练的鲁迅体和宁斧成隶意字体书写戏报,风格独特,色调和谐,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非常羡慕,很想结识,惜无中介而机遇难期。时逾两载之后,该团到我家乡演戏,一次偶然的机会得以谋面,他热情和气、平易近人的风度使我一见如故,语言投机。其实,真正相知是于1975年。我们同时被抽调到县陈列馆绘制版面,因趣好相同,墨缘笔情,自然缔结友情,兄年事稍长,可谓忘年之交。自此至今,屈指近20年了,他居然成为出色的花鸟画家,而我则弃画学书而混迹墨林,于绘画焉则爱莫能及。然理兄并不嫌弃,仍与我存高山流水之谊,每有佳构,必邀我同观,即借此为题,论及艺事,见仁见智,放言无忌,或旁涉其他,海阔天空,浅斟小酌,谈笑风生,其过从之密,由此可见。

我很赏识理兄的画,特别是鲇、虾、蟹、蛙,画得纯熟自然、若不经意,故被同好戏称为“水产经理”。他深谙齐公笔法,信手拈来,奇趣横生。出乎意料的是这部集子却避熟就生,把得心应手之作作为“保留节目”,其选寥寥。而集中作品,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显示出他多元探索的全面才能。观其画如见其人,大作一经过目,便蓦然给你一种诙谐、睿智、灵动的感觉,作品不仅具有传统的继承性,也有锐意创新意识的代表作。

读此集中的画,会给你以散释困顿、赏心悦目的舒适感,把你引入一个妩媚秀逸、恬淡宜人的清丽境界。那骨强力胜的《觅春图》构图缜密,丰润华滋;大笔濡染的《浴寒图》酣畅淋漓,浑厚稚拙;干裂秋风的《静思图》骨法用笔,清癯瘦劲;寓意隽永的《葫芦双雀》放纵奔逸,气势开张。尤其是异彩纷呈的梅花,或魄力雄强,或娇艳俏丽,蕴含着画家对美好自然的向往和追求。还有竹石之刚健、牡丹之雍容、苍鹰之雄壮、飞雀之机警等等,无不形诸笔墨,寄托情怀,余乏慧眼,难以尽述。

俗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理兄有此成就,功在于勤。他少小矢志,笃爱丹青。乡人传他自小爱画,无论群仙诸神、高人雅士,祥麟瑞禽、山石花卉,凡有所爱,皆收画本,精心描摹,力追逼肖,往往废寝忘食、夜以继日。进入中学时代,好之尤甚,痴迷有加。久经广博之观,便发约取之想,开始对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的写意花卉产生倾倒之情,心仪手摹,探奥寻幽。在家境贫寒的情况下,节衣缩食购置画具、图谱,或转借他人书籍,口诵手抄,蒐集资料。同时,投师当地知名画家张纯熙先生,悉听指点。这种执著追求的精神,使他刚满十八岁便有处女作《荷花螃蟹》发表于省级刊物,同年成为省美协会员,真可谓年少有才,锋芒初露。辍学之后,或稼穑之余,或工作之暇,刻苦自学,坚持不懈,寒暑无间。

1976年,他调入县文化馆,正值壮岁,年富力强,学有所用,独擅其长,为学日勤,其艺日精。趁业务之便,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画了许多自然写生。同时,结交诸多画友,交流心得,切磋技艺,其绘画水平突飞猛进。令我记忆犹新的是他举办的黄山风光写生展览,洋洋40余幅作品令满室生辉,赢得观众交口称赞。然而自此,他好像悟出了什么,扬弃自我,孤注一掷,继续耕耘在最初钟情的花鸟园囿之中,却很少见到他的山水之作。近年来,美术界大胆创新的号角,鼓起了他锐意变革的风帆,为尽快找到适情合意的契点,曾于近知天命之年赴中国画研究院进修研学,拜当代著名画家崔子范先生为师,并聆听研究院诸位大师的教导,于是艺风骤变,面目迥异,笔墨恣肆,章法奇特,开始向更深层次掘进。

这部画集,是他画风蜕变的真实记录,既有传统面目,又有时代特色,从中可以窥探出画家不断进取、脱胎嬗变的历史行踪,也是任何一位真正艺术家不能超越的客观规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变是绝对的,而值得引以为训的是其尊师崔子范先生的告诫,变革的成活率很低,变成功的很少,变失败的却很多,有的至今还没有变过来。我为理兄的不断变革感到欣慰,充满希望,我相信凭他那勤奋精神和颖悟天资,一定能够成为前者。

作为相知有年的同好、挚友,为其出画集异常感奋。想评说些许,又绠短不及,勉成该文,以寄吾情。

1993年阳春于三惜堂

两位同出西华的先生在书画界都是国字号的存在,作为书画双璧显赫于世。而书家为画家作评,自然真诚为文,叙议之间,表情达意成佳作;而画集之中,文图并茂,一段佳话永流传。

重读这篇文章,是我对先生的深情怀念,更是对先生难以忘却的纪念。

2024-06-13 李郁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243642.html 1 难以忘却的纪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