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
二一七
“孩儿体”雅称“童稚体”,其源于契刻、民间碑铭等,兴于魏,继之清,延之民国,泛于当代。
其形:天真率意,无拘无束;其意:憨态可掬,以奇生趣;其韵:朴拙有稚,浑然天成。貌似任意而为,实则循法纳章;看若顽气酣足,却又高谢风尘。非大家不能为之。如执着憨态,令老妪妆羞涩,喝侠士扮扭捏,不伦不类,令人掩口。“虽自己而可求,终杳茫而无获”(张怀瓘《书断》)。
其故不成,概为失于敬畏,败于轻慢者也。
勿刻意为“孩儿”而“孩儿”,待汝“意与灵通,笔与冥运,神将化合,变出无方”,诸法完备,大器晚成时,笔下“孩儿”呼之欲出矣。
能真正称得上“童稚体”的,唯弘一法师无愧也。
二一八
甲骨宜癯不宜腴,石鼓宜阔不宜狭,金文宜静不宜躁,大篆宜古不宜妍,小篆宜畅不宜拙,简书宜疾不宜拘,隶书宜肃不宜谑,楷书宜庄不宜狎,行书宜逸不宜滑,章草宜便不宜陋,小草宜舒不宜放,大草宜纵不宜乱。
二一九
临帖持久,人皆知之。思异而朝三,猎奇在暮四,纵闻鸡起舞,焚膏继晷,亦难以久计。
岁月不居,世事如棋,而况于书乎?故执着于庄者同于庄,拙者同于拙,躁者同于躁。
同于庄者,庄亦乐结之,同于拙者,拙亦乐结之,同于躁者,躁亦乐结之。恒不足焉,有不成焉。
二二
《金刚经》被佛家奉为“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众圣之所依”,为代表大乘般若思想之经典。其“善护念”“无所住”“种善根”“生净信”“如是观”“无为法”所表现的“大自在”“大觉悟”与古今书家所持理念相交相合、相得益彰,无不启迪书家在尊道、尚德、抱志、修心、无为、舍得、知白守黑等人生智慧的海洋上,自荡修行之舟,心志如一,到达理想彼岸。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