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7日
第04版:视点 PDF版

身在千里外 常思家乡事(凤归周口 筑梦家乡)

□记者 王晨

家乡,承载着我们的童年记忆、亲情牵绊,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更能激荡起周口儿女内心的欣喜和幸福。

如今,在外工作的周口人感受更多的是家乡人的吃穿用度、思维方式和大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小,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完善,城市面貌也越来越好。他们虽远在异乡,亦心生与家乡同呼吸、共命运的连接感,希望能为家乡的发展出一份力。

12年前,张炜煜离开家乡到人民日报出版社工作。近几年,张炜煜回家乡的次数比较多,尤其是高铁通了之后。之前他需要坐一夜抵达的绿皮火车,而今从北京坐高铁,四五个小时就能到家了。

他回忆起往年和家人及乡亲们一起抗旱的场景——在田里扯着水管抗旱,高温下,身上的汗干了又湿、湿了又干,累了就坐在田埂上歇歇。

张炜煜说,山山水水行遍,却发现,最难忘的还是第一次工作的地方——淮阳。那时候父母还很年轻,父亲从老家骑行30里来看他。张炜煜给父亲做了一桌子菜,有荤有素,还给他洗了洗脚,自以为照顾得很好,后来听母亲偷偷说,做那么多菜干啥?还不如打一壶酒。

今年春节,张炜煜跑到家乡的麦田里、小河边,看着熟悉的一切,他在心里说,将来自己一定会回到这片土地。

“18岁上大学之前,我都在淮阳许湾生活,最怀念的是小时候整天在田野里玩耍的美好时光。”孙永涛2013年从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读博回来后,到天津大学工作,目前担任天津大学机械学院力学系副教授。

孙永涛的父母依然在老家生活,每年他都要回老家几次。“周口通高铁后,回家实在太方便了。每次回到家乡,我都会到处走走看看,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很亲切,只要一踏上这片土地,心里就感到特别踏实。无论走到哪,周口都是我最爱的地方,希望有机会可以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孙永涛说。

小河弯弯向东流,沙颍河是家乡最初的模样,也是李郑心中家乡最优雅和美丽的样子。“记得高中时期,每天穿城去读书,从‘河北’到‘河南’,记忆中的家乡是那么温暖,像一位老母亲。”说起家乡周口,李郑的思绪瞬间回到了过去。

李郑2003年考入西安交通大学,目前就职于南瑞集团(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从事电力行业科技创新管理工作。“我每年都会回周口一两次,每次回来周口都有新变化。高铁的四通八达,让归乡之途不再艰辛。公园和绿地越来越多,沙颍河两岸风景秀丽,周口港连通世界,这都是家乡飞速发展的‘成绩单’。”李郑告诉记者,他关注了周口晚报微信公众号,还通过朋友的抖音、朋友圈来了解家乡的动态和新闻。家乡不但是游子的“根”之所在,更是他们心中的牵绊所在。李郑说:“无论在哪,我都是周口人,我的血液里都流淌着周口人勤劳朴实的特质,希望家乡越来越好。”

“曾经的周口中心城区并不大,现在的城市框架越拉越大了。”郝柯羽感慨地对记者说。2021年,郝柯羽从郑州大学考古专业毕业后,通过福建省博士选调生考试进入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工作。“我更关注家乡文旅事业的发展,经常在周口日报视频号、周口晚报视频号上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今年周口举办的‘三川十馆·春会’和‘三川十馆·夏集’活动,对于活化利用历史街区、繁荣消费市场、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家乡是见证我成长的地方,还记得上学时经常去逛关帝庙,现在那里经过改造,越发显现出历史的厚重感。距离不会冲淡我对家乡的感情,我与家乡的‘心灵链接’只会更加密切。”郝柯羽说。③2

2024-06-27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244506.html 1 身在千里外 常思家乡事(凤归周口 筑梦家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