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辉
二十多年前,我在安阳一个建筑工地打工。有一天我从地摊上买了本半旧的二手书《老人与海》,晚上下工后,用棉花塞着耳朵读它。冬夜寒冷,工棚里用几个千瓦灯取暖,光线强烈,虽有点影响睡眠,但读书正好。
我随着书中人物的命运或悲或喜,随着故事的情节或惊或悟,忘记了日间繁重的劳动,对生活中的诸多不如意也看得云淡风轻了。发现这点,我欣喜不已。
工友多喜欢热闹,不喜欢读书,下工或因停电、无料等歇工时,会找很多所谓乐事,比如打牌、下棋、喝酒,还有外出闲逛和蒙头补觉的。我一个人看书,有点另类。大部分工友知道读书是很好的事,从对我的照顾就能感受得到。比如把我的床铺调换到安静些的角落,比如喝酒、打牌尽量离我远些。当然也有少数工友对我看书很不屑,但这对我没多大影响,喜欢看书是自己的事,从书中得到乐趣也是自己的事。
有一天晚上,我掀开褥子,发现书不见了。我掀起床板找,没有,问几个邻铺的工友,都说没见到,我在住着四十几个人的工棚里溜达了一圈,也没找到这本书。
那天晚上我觉也没睡好,不仅仅是心疼买书的3块钱(小半天的工钱),更是因为我还有一小半没看完。几天后,我在建筑工地西边公厕里看见了这本书,它正被一个工友当手纸。我生气地一把夺过来,发现更气人的是,他是从书的后面开始撕的。我把残书塞到腰带里,与这个大我二十多岁的男人打了一架。我被揍得鼻青脸肿,却没掉一滴泪。
两个月后,工地结算工钱,我拿到钱后跑去书店买了一本新的《老人与海》。我打开书,一股油墨香弥漫开来。我把脸埋进书页,哭了。
我在建筑工地那几年,一直坚持读书,《老人与海》我读了三遍。遇到坎坷、碰见难事,我会默默背几遍书里的那句话,“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心里立即升起一股劲,敢于直面狂风暴雨……
这些年我买了不少书,有些书因各种原因散失了,有些书收藏进了书柜。关于买书,我粗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买地摊书。地摊书便宜,多是二手书。1995年前后,城乡街头有很多书摊。我当时在县郊一家工厂上班,工资除了吃饭、买点日用品,所剩无几。这“所剩无几”的就是我买书的钱,当然要精打细算,买回来的每本地摊书都是我精选的。大约到了2013年,进入买书的第二个阶段,就是去书店买书。因为发表了一些文章,我被聘进县文联,家里还种着些农田,所以日子好过了一些,对书也有了高一些的要求,不但看内容,也看编校、装帧和排版的质量。到了2017年,我买书进入第三个阶段,就是网购。这个阶段一直持续到现在,我在网上不但买纸质书,还购买了不少电子书。
从三个买书阶段,能看到我生活中的一些变化,也从侧面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及物质生活的富足。这些年,我的业余爱好就是买书、读书、写作。在有些亲朋眼里,我太沉默了,他们有时候会劝我,不要太孤独寂寞了,多参加聚会。我笑笑。我很想说,孤独和寂寞不能放在一起,寂寞让人内心发慌,而孤独是内心的充盈。太热闹了,是没办法读书的。读书,贵在能读进去,让书引领你去陌生的、遥远的、神秘的地方。读书,更贵在能走出来,等你跟着书去了那陌生的、遥远的、神秘的地方后,还要独自走回来,等你走回来后,你已经不是以前的那个你了。
读书,是享受和欢喜。晚上,拧亮台灯,打开一本书,读进去,日间的琐琐屑屑、身外的纷纷扰扰,顷刻烟消云散。早晨,伴随第一缕阳光,打开一本书,读进去,心底会生出美好和欢喜,产生一种力量,自信地开启一天的工作和生活。地铁上,点开电子书读几段,让拥挤的车厢变得悠然和宁静。读书,能增长智慧,让灵魂高贵,让精神丰盈。书读得多了,眼前的世界就不一样了,理解了更多的人和事,心也变得温柔了,有了悲悯,有了爱。书读得多了,能独立思考,能直面坎坷,能听见花开的声音,能看见风雨后的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