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11日
第07版:文化周口·书香 PDF版

智慧的彼岸

——老子《道德经》解读

◇张君民

(接上期)

第六十四章

【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译文】

当局面稳定的时候,是容易维持的;当事情还未见端倪的时候,是容易图谋的。脆弱的东西,容易分化,微小的东西,容易散失。因此,事情还未发生时就处理,便容易成功,天下未乱之时开始治理,就容易见成效。

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由一筐一筐的泥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开始于脚下的。如果不按照规律去做事,必然会失败;如果穷奢极欲地占有,必然会有损失。所以圣人不妄为,因而不会失败;不随意占有,也就没有损失。

普通人做事,往往到快成功时失败,就是因为不能始终如一。如果开始就循道而行,到最后也一样谨慎,就不会失败了。

因此,圣人想得到的东西是一般人不感兴趣的,他们不看重一般人所贪求的货物;圣人学习的东西是一般人不愿接受的,他们以学到的东西去纠正众人的过错。圣人按照万物的自然属性帮助它们成长和发展,而不随意干涉。

【解读】

本章的每一句都是脍炙人口的格言警句,被世人奉为座右铭。用于治国,就会国泰民安;用于修身,则能成就大业。本章概括起来,大致说明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道理。

一是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当社会处在安定状态下的时候,一定要严格洞悉民意、体察民情,以未来发展的需要,去预见和判断可能发生的事情,从而不断地调整政策和策略,实施精心地把控,把困难和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如果任其泛滥,就有可能发生质的转变。历史上无数次朝代的更迭,无不是因为矛盾的不断积累,最终导致天下大乱、政权崩塌。所以,统治者的每一项决策,都要建立在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基础之上。

历史上最能够居安思危的统治者当属唐太宗李世民。宋代司马光在《居安思危》一文中这样写道:“上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犹宜将护。傥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大意是这样的:太宗对左右侍臣说,治理国家犹如救治病人。病人求医心切,希望尽快痊愈,如果认真听从医生嘱咐,配合治疗,病就好得快,反之就有可能恶化,甚至丧命。治理国家也是一样,要保持天下安定就得事事谨慎。若在关键时候疏忽,必会招致亡国之祸。现在天下人的安危都在我一人肩膀上,因此,我要时时警惕。即使被歌功颂德,也要时时检点自己。单靠我一个人的努力还不够,希望你们做好我的耳目,发现我的过失,直言无妨。魏征听后说,国家已是内治外安,我并不因此而高兴,我高兴的是陛下您能够居安思危啊!正是因唐太宗开明,才出现了很多像魏征一样敢于进谏的大臣。就是这样的施政态度,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二是从细微处着手,成就大业。“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大的事物都是由小发展起来的,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有其生长、变化、发展的过程。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遵循这样一个道理。人是一天天长大的,高楼是一砖砖垒起来的。什么事都要从小做起,从基础做起,从容易的做起,从平凡的做起,这样才能成就大业。

只知道树立理想,而不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好高骛远,到头来会一事无成。

三是坚持不懈,慎终如始。老子认为,一般人做事情,通常会半途而废。为什么呢?因为缺乏毅力,不能善始善终。我们一旦选择做一件事情,就必须坚持不懈,慎终如始。俗话说,行百里者半九十。目标确立以后,必须树立必胜的信心,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一步一步、一点一滴向前推进,直到终点,稍有松懈,就会前功尽弃,功亏一篑。

彭端淑的《为学》大家并不陌生,文中提到,四川边远地区有两个和尚,一个富和尚,一个穷和尚,他们都想去南海朝圣。富和尚多年来一直想雇个船顺江而下,到达南海,却始终没有成行。穷和尚说到做到,仅仅带了一个盛水的瓶子和一个讨饭的钵盂,便步行到达了南海。为什么前者没有实现愿望,而后者却如愿以偿了呢?根本原因是穷和尚有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信念。

(未完待续)

2024-07-11 ——老子《道德经》解读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245482.html 1 智慧的彼岸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