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19日
第05版:人物 PDF版

马文生:捕鱼五十载,江河任逍遥(百名记者大走访)

马文生和他的鱼鹰。

□记者 刘彦章 徐启峰 文/图

沙颍河流过川汇区金海路街道张埠口社区时拐了个弯,这段河堤高而陡峭,束缚着宽阔的河水向东逶迤流去。渔民马文生就住在张埠口河堤下,6月份周口禁渔期结束,他终于可以稍微施展下身手了。

7月16日,马文生到沙颍河西华段,下地笼网了一些小鱼,卖给附近鱼塘当鱼苗。“水大,天又热,撒不了网,也放不了鹰,用地笼应付一下,算是出工进账了。”打鱼要靠天吃饭,夏季是淡季,再加上3月到6月是禁渔期,这段时间马文生没啥收获,但他并不着急。

马文生是周口为数不多的纯粹渔民,一辈子没干过其他营生,全靠打鱼支撑起生活。他7岁时跟父亲下河,13岁能撑船,15岁能单独作业,如今年已56岁,依然风里来浪里去,打鱼养家。

马文生打鱼的手段很多,下地笼只是其一。他还擅长撒网,长12米的渔网,他用力一甩,能覆盖百十平方米河面。去年冬季,他在沙颍河商水段一网捕获6条大鱼,最重的40多斤,总重120多斤,其力道与技术,让围观者无不惊叹。

玩鱼鹰马文生也很拿手,最多时养了30只鱼鹰,不仅自己用,还卖给同行。今年马文生从安徽、山东、江苏三地买了4只鱼鹰,养了几个月,卖出去3只。马文生说:“之所以从不同地方买鱼鹰,是为了观察哪里的鱼鹰好,来年多进一些。”

这些小鱼鹰刚买来时还站不起来,马文生把鱼剁成泥喂它们。喂了几个月,这些鱼鹰羽翼丰满,神采俊秀。“买价1200元,卖价1500元,算上几个月喂养,根本不赚钱。”马文生说,买鱼鹰的大多是同好相知,走的都是“人情价”。

自己孵鱼鹰倒是可以赚钱,20多年前马文生就干过。鱼鹰一般2月份下蛋,两天下一个,能下十多个蛋,状如青皮鸭蛋,但味道很腥,不宜食用。鱼鹰会下蛋,但孵蛋却不在行,孵化率低。孵化小鱼鹰的活儿就交给母鸡来做,孵化率能达到90%,远超鱼鹰。小鱼鹰经过28天孵化出壳,此后还要喂养两个月才能行走。“养鱼鹰就像养孩子,很操心,真不如打鱼赚钱。后来山东等地用保温箱孵化鱼鹰,效率高产量大,形成一个产业。我也就不再费劲孵小鱼鹰,直接买来喂养。”马文生说,自己孵了5年鱼鹰,老手艺终究没干过新产业。

放鱼鹰捕鱼一般在收过秋后,天气渐凉,喜冷不喜热的鱼鹰活力焕发,行动迅捷,逮鱼效率高。带着渔具和鱼鹰,马文生走遍周口水域,还上百次“远航”市外捕鱼。他最难忘记的是第一次跟父亲撑着船,逆着沙河,一路打鱼到舞阳县北舞渡镇,来回一趟走了两三个月。夜宿河边船上,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满天星斗,深邃渺远。打的鱼就地卖掉,行情好时一天能挣三五十元,快赶上当时工人一个月工资了。他的父亲今年92岁,一直干到82岁才下船。马文生弟兄6个,4个都以打鱼为生。水里讨生,比不上固守着土地那般安逸,但丰厚的渔获却能让他们平和、欢欣地面对舟车劳顿,何况还有那一船清梦相伴呢!

岁月像沙颍河水滔滔东逝,改变着生活的模样。曾经的渔民日渐稀少,马文生爷儿五个打鱼一辈子,到了马文生的子侄辈,却没有一个人继承衣钵,他们都另觅前程,不愿风餐露宿行走于江湖。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选择,马文生并不觉得遗憾,只有他还在等着秋风起,驾着船儿带着鱼鹰,在粼粼波光中,捕捞最初的梦想。②22

2024-07-19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245952.html 1 马文生:捕鱼五十载,江河任逍遥(百名记者大走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