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水上活动受到很多少年儿童的青睐,然而,到医院就诊的耳痛小患者也因此多了起来。那么,耳痛是如何引起的?耳痛都有哪些分类?平时如何预防?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引发耳痛的病因
急性外耳道炎。这是一种外耳道皮肤及皮下组织的广泛性感染性炎症,是耳科较为常见的疾病。此病与气温和湿度有关系,在热带与亚热带更为常见,因而被称为“热带耳”。
急性中耳炎。该病是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经咽鼓管直接进入鼓室引起的中耳腔感染,通常继发于普通感冒,在48小时内发病。与成人相比,儿童咽鼓管软骨较软,硬度和弹性不足,婴儿的咽鼓管咽口位置更低,因而更易发生急性中耳炎。据统计,约50%的婴幼儿患过该病。
真菌性外耳道炎。早期无症状,可和细菌合并感染,严重时可出现耳溢液和耳痒,可引发明显耳痛、耳内臭味等。
外耳道耵聍栓塞继发感染。外耳道耵聍过多,遇水后膨胀压迫耳道引发耳闷、疼痛,继发感染后疼痛加重。
外耳道疖肿。这是一种外耳道皮肤急性局限性病变,又称局限性外耳道炎,夏秋季多见。
急性外耳道湿疹继发感染。患病早期,患者会感到局部剧痒,并伴有灼烧感,继发感染后,出现疼痛加重和体温升高。病症若累及外耳道深部皮肤及鼓膜表面,则可导致耳鸣和轻度传导性耳聋。
其他特殊疾病在耳部引发疼痛。如外耳道胆脂瘤等。
耳痛如何治疗
急性中耳炎的治疗需要消除引起急性中耳炎的诱因,可选择全身应用抗菌药物,根据病情程度配合局部用药,必要时手术治疗。
急性外耳道炎的治疗可用抗生素控制感染,疼痛明显无法忍受时可以服用止疼药,禁止在局部做过多过重的机械性摩擦。在外耳道炎的急性期或者恢复期,应该避免耳道进水。
外耳道疖肿的治疗,在早期可使用鱼石脂甘油或鱼石脂膏敷患处;中后期疖肿排脓后,进行局部消毒,并放置抗生素棉条;严重者全身应用抗生素治疗。
轻症真菌性外耳道炎的治疗,可使用3%的过氧化氢溶液(双氧水)清洗真菌团块及痂皮,涂抹抗真菌药物,如达克宁霜等。重症患者全身应用抗真菌药物。
耳痛如何预防
尽量不要掏耳朵。门诊中,很多患者的外耳道炎是由于“暴力”掏耳朵引起的,尤其是使用一些尖锐的物品去掏耳朵时,往往容易造成耳道皮肤损伤,同时破坏皮肤—耵聍这一保护屏障,让水分、细菌更容易进入耳内,从而引发感染。
尽量避免让水流入耳道。儿童游泳或洗澡时,在耳道内放置涂有凡士林的棉球可防止进水。游泳时,可以使用特殊防水耳塞。如果有水流入耳道,及时将耳朵偏向一侧,利用重力的作用让水流出,随后用棉签轻轻地蘸干外耳道的水,并吹干耳朵,将吹风机置于低档,距离耳朵30厘米外吹干。
在感冒恢复期,一部分孩子可能会出现分泌性中耳炎,或中耳炎已引发鼓膜穿孔,中耳内的炎症脓液流入外耳道,造成炎症。所以,当孩子感冒后,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是否存在耳痛、耳鸣、拉扯耳朵等现象,及时发现并就医。(据《学生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