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君民
(接上期)
第八十一章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译文】
真实的话并不好听,好听的不全是真话;朴实的人不善辩,善辩的不一定是好人;明白道的人不一味地追求知识的广博,知识广博的人不一定会有深刻的见解。圣人从不积攒财物,他总是倾尽全力帮助别人,但他自己却愈发富有;把一切给予别人,他自己反而更加充实。道的运行规律是施利于万物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处世准则是只帮助别人而不与人争夺。
【解读】
本章是全文的最后一章,是对整个《道德经》的总结。老子将天道、人道与修身巧妙结合,告诫人们要顺应天道,纯朴而自然、清心而寡欲,利而不害、为而不争。
首先,要做一个纯朴的人。老子认为“信言”“善者”和“知者”都是厚道质朴的象征,不需要用“美”“辩”和“博”之类的词汇去文饰,过多的文饰,只会丧失或掩盖事情本来纯真的面目。需要文饰的,往往都是有缺陷的东西。
人们常说“忠言逆耳”,有些话说得天花乱坠也没有用,因为越朴素简单的话,越是真实深刻,越是美丽的文饰和夸耀,越是在掩盖什么。庄子曾说过“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意思是,会叫的狗不见得好,会说话的人,也不见得贤。
真正的修行,不是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而是用行动实践出来的。孔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由此看来,生活中应少说多做,光说漂亮话而没有实际行动是不行的。即使是受到别人的非议,甚至是诽谤,也要忍辱不辩,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清白。花言巧语是得不到人们的赞许的,真诚待人、与人为善、踏踏实实地工作才是君子所为。
每一个知识领域都有自己的奥妙,以个体有限的生命去探究所有领域的奥妙,是不可能的。因此,世界上什么都懂的人是不存在的。如果一个人什么都懂的话,那一定只是了解一些皮毛,即所谓的“万事通”,看似什么都懂,其实什么都懂不多,是不会在某些方面有真知灼见的。而真正的有学识的人,是那些在某一领域穷其一生苦苦追寻和研究的人。
其次,要做一个清心寡欲的人。一个人不能有太多的欲望,不需要刻意地搜刮和索取财富。钱财乃身外之物,过多的钱财是祸害,即使不害自己,也会祸害子孙。林则徐有言云:“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再看看历史上,有哪一位智者贤人是因为多财而成就自己的名声的?倒是那些因财而惹杀身之祸的为数甚多。和珅就是典型代表。所谓“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就说明了他积财数量的惊人,所以说“圣人不积”。
第三,要做一个大公无私的人。说实在话,“大公无私”,调儿似乎有点高,这是对想大有一番作为的人说的,对于普通人,说“乐善好施”最好,就是要做一个乐善好施的人。圣人不刻意积累财富,一心为大家着想,自己反而愈富有;竭尽全力造福于大多数人,自己反而得到的更多。就如同许多的历史伟人,他们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并不是奔着名声和金钱去做事的,反而能获得更多的利益和荣誉。作为普通人,那些乐善好施的人家,往往人缘好、名声好,得到的利益更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是老子在篇末向世人发出的呼唤:自然规律是利万物而不害万物,主宰普通大众的圣人啊,你们要念天下苍生,效法自然,不讲索取,只讲奉献,让天下百姓都能够“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