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理论与实践
 
 
 
2009年7月1日 星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戏剧特色文化提升县域经济软实力

  近年来,郸城县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推进郸城文化强县建设为契机,大力弘扬戏剧文化艺术,把继承传统、培育新人、推出新戏作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举措来抓,取得了连夺省、市大赛金奖的好成绩,提升了县域经济发展的软实力。

  郸城县文化底蕴深厚,戏剧历史悠久,豫剧、曲剧、越调等传统剧种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又是稀有剧种——河南坠剧的发源地。近几年来,郸城县政府为县艺术团累计投入资金500多万元,创作、排演了14台大戏,30多个折子戏,26个大型舞蹈,参加省、市大赛6次,获得省、市戏剧奖项59个。其中青春版豫剧《白蛇传》是由该团改编创作,获得周口市第三届戏剧大赛金奖;主创的大型传奇故事剧《云锦人家》,获得河南省第十一届戏剧大赛金奖——河南文华大奖。中央电视台先后两次进行采访报道。河南日报、周口日报等媒介也相继进行了连续报道,大大提升了郸城的知名度,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增强了郸城经济发展的软实力。

  创新理念,探索管理新机制。郸城县委、县政府在政策上,实行政府买单,奖励精品创作和优秀人才的扶持机制;艺术团坚持“敢于创新,追求卓越,从严要求,紧跟时代”的经营理念,在管理上实行校团合一、以团带校、以校促团、团校结合、快速发展的管理模式,积极开展艺术人才的培养和团队建设,培养了郑娟、吴亚男等一批新的优秀戏剧艺术人才,有3人获得省、市大奖,得到省、市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

  继承传统,严格管理育新人。在教学上,县艺术团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目标的要求,聘请刘长瑜等全国知名艺术家为艺术顾问,相继请来北京、上海、郑州等地的40多位著名艺术家、专家、老师来郸城授课或驻校任教,常年开展以戏剧为主,兼学音乐、舞蹈的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继承传统探新路,突出“苦学”练内功,每天早晚各练功两小时,在“基”、“武”、“身”、“把”、“唱”、“念”等各个环节上苦下功夫。在排演剧目上,从一句唱词、一句念白、一个台步、一个眼神到综合运用都要求准确到位。在学生素质提高上,组织演员、学员到北京、郑州、长安等历史名城参观,扩大艺术视野;有针对性地选派学员到著名艺术家身边学习,提高艺术技能;聘请专家讲授戏剧基础知识、古典诗词、中国历史知识。同时,注重思想教育,培育德艺双馨人才,为继承戏曲传统艺术、提高演出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加大投入,夯实基础建平台。郸城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在财力、物力、人才等方面实行政策倾斜:在县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将68名演职员列入财政供养预算;累计投资510多万元筹建了郸城县文化艺术中心综合楼;投资340多万元,对县人民会堂进行室内装修,为艺术团演出提供了一流的排练场所。在筹措创作专项资金方面,郸城县政府采取政府拿一点、单位筹一点、社会助一点的多渠道筹资方式,先后投入戏剧专项资金500多万元,排演、主创了《朝阳沟》、《杜鹃山》、《白蛇传》、《云锦人家》等12台大戏。2009年又新编排了人民艺术家、豫剧大师常香玉的“常派”名剧《花木兰》,主创了豫剧《梨园风流》。

  打造精品,树立风格出新戏。在戏曲创作上,坚持顺应时代发展,满足群众需求,推陈出新,打造精品,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青春版《白蛇传》是在京剧《白蛇传》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艺术团年轻演员的优势,采取“老戏新唱”的办法,改编后搬上了舞台,受到广大群众青睐。主创的《云锦人家》剧目,以其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示人们对事业、对爱情、对信义生死相托的执著坚守,表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精神价值的恒久魅力,与目前金融危机的社会环境相吻合。同时,对“云锦”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意识的宣扬,符合国家对传统文化重视、保护、弘扬的要求,也是对郸城县极力抢救全国稀有剧种——河南坠剧的“呐喊”。

  郸城县戏剧文化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大的成绩,在周口乃至全省备受关注,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戏剧要发展,领导支持是保证。郸城县戏剧文化的健康发展,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艺术研究院、周口市文化局等领导以及全县各级各部门都给予了大力支持。郸城县政府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了倾斜,投资42万元改编了青春版《白蛇传》,投资159万元主创了《云锦人家》。县四个班子领导十分关注剧团的发展,只要有时间就到剧团、到县人民会堂听戏,给演员们加油鼓劲,并能叫出剧团主要演员的名字。县委书记刘占方、县长陈志伟还亲自为《云锦人家》改剧本,这种关爱使艺术团的全体演职人员很受鼓舞;戏剧要创新,院团指导是基础。在戏剧创作、编排、演出以及演员培养工作中,中国国家京剧院、省豫剧一团、职业艺术学院、河南省艺术研究院不仅委派了专职教师进行教学辅导,主要领导还经常到艺术团视察指导,帮助解决教学、管理和工作的实际问题,指导艺术工作者、戏剧创作人员进行艺术创作;戏剧要弘扬,社会关心是动力。郸城艺术团现有的68名演员,都是8年前群众自愿把孩子送到艺术团学习的,今年又招收了56名新生。如果没有这些家长对戏剧艺术事业的支持,如果没有这些孩子对戏剧艺术事业的追求,就不会有今天的郸城艺术团。同时,郸城戏剧艺术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广大群众人人都能哼上几句“二八”、“流水”。无论是在县人民会堂公演,还是送戏下乡演出,人民群众都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深厚的群众基础坚定了郸城大力发展弘扬戏剧文化艺术的决心和信心,成为弘扬光大戏剧文化事业的不竭动力,快速地叫响了名片,树立了品牌,提升了郸城的软实力。

  (作者为郸城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张艳秋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时事新闻
   第04版:医药卫生
   第05版:社会民生
   第06版:健康时尚
   第07版:理论与实践
   第08版:龙都网苑
中国不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
我国的政党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
促增长不能
“萝卜快了不洗泥”
学习与思考
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重在投入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历史必然的选择
用戏剧特色文化提升县域经济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