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能给农村培育出“留得住、用得上”的“致富火种”,据报载,辽宁省沈阳市实施了“青年农民上大学”工程。该工程首创于2004年,以高等学校为依托,以农民需求为导向,进行一年制非学历技术培训。培训对象为农村优秀青年科技示范户,分成畜禽、果树花卉、蔬菜食用菌、经营与管理4个班,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题讲座和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模式教学。参加培训农民的学费、住宿费、教材费统统由政府埋单,学习成绩优异、产业发展突出的,还可以得到适当的创业项目经费资助。此法甚好,值得推而广之。
沈阳市此举,受到了当地农村青年的热烈欢迎。笔者认为,之所以能取得良好成效,一是选准了培训对象——青年农民思想活跃、好学上进,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农业生产中强烈感受到自身知识的不足,渴望有机会学习以掌握一些农业科技知识,而能够到大学听讲,圆了他们的梦想,长达一年的培训也能使他们静下心来系统地接受教育。二是有效利用了教育资源——农业院校有优秀的教学人才、优良的教学设施、丰富的教学经验,能使青年农民更好地学有所得。三是配套扶持政策跟得上——府出钱为青年农民学习培训埋单,并对一些创业项目给予经费资助,使得青年农民不会因经济上的窘迫而受到牵绊,有助于其在学习上安心、创业上顺心。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也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当前,引导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推进农村地区发展,固然需要大学生村官、相关专家学者等“非农”人才的外力助推,但与此同时,还必须着眼于农民自身,努力提高新时期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只有内力、外力共同作用,才能使农村发展获得稳固、持续的推动力。
当然,很多地方政府也认识到,农民自身素质的提升是确保农村留住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一条有效途径,并采取了不少举措打造农民人才,但是有些举措存在着表面化、短期化、繁琐化等问题,引不起农民的参与兴致,效果不太理想。各地不妨以沈阳市为鉴,结合当地实际进一步探索与实践,切实走出一条振兴“三农”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