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老汉68岁丧偶,老伴死后他精神上就差远了,性情大变,原先爱说爱笑,现在沉默寡言,背着手,耷拉着头,漫步村头,有人问话,只是勉强一笑而过。
张三的儿媳很贤慧,是十里八村有名的好媳妇,对公公很孝顺,哪怕是张三一声叹息都牵扯着她的心。最近她看到张三那不寻常的举动,就知道他有心事,但是不知道哪里没照管好而心不平气不顺。
这天早饭后,儿媳边刷锅边问在一旁呆坐的张三:“爸,你哪里不舒服!”张三摇头。“是我说话没长短惹你老生气了?”张三又摇头。“那就是吃喝没管待好?”仍是摇头。“爸,儿媳的确不知哪儿错了,有话你就直说嘛!”“脚冷。”脚冷,儿媳莫名其妙。她看着床下放着的布鞋,再看看公公脚上穿着的棉袜子,对于初冬的天气来说,不算单薄啊。
不管怎么说,儿媳心里很内疚,觉得对不住老人,婆母不在了,他心里本来就不宽展,作为儿媳不能体贴入微,是不孝啊!老了,上年纪了,火气弱,虽然刚过立冬,他先感了寒意,应该给他早早做一双棉鞋。
三天后,儿媳双手捧着一双软乎乎的新棉鞋给张三穿。张三不屑一顾,说:“放这儿吧。”仍然呆坐望着前方。
过了多日,张三虽然穿上棉鞋,但还是说脚冷。儿媳以为做的棉鞋不够暖和,重新做了一双。这双鞋棉花加厚了一倍,既美观又大方,当第二双棉鞋捧到张三面前,张三连一眼都没瞅,仍是那句冰冷的话:“放这儿吧。”
儿媳不知道公公怎么了,如果自己做的棉鞋他穿着不称心,就给他买一双棉鞋。买了一双,他还是不称心。儿媳这就无法摸透公公的心思了。她为此愁得难以入睡,甚至偷着流泪,不知如何办才好。
这日,村里一家给儿子办喜事。媳妇娶回来了,鞭炮齐鸣,不大的村子谁都能听到响声。张三却问正在忙活的儿媳:“放炮干啥呢?”儿媳笑容可掬地说:“是村西头刘嫂今日给儿子娶媳妇哩。”张三说:“娶媳妇干啥,做双棉鞋不就行了吗?”儿媳恍然大悟。
儿媳就把这事对丈夫说了。丈夫说:“咱爸快70岁的人了,人老了都怕寂寞,儿女们再操心,也消除不了他的孤独感。人常说,喝水的缸缸,暖脚的婆娘,没有个人照料他的起居生活,没有做伴的人可不行啊,我们得赶快找一个后妈。”于是两人就东奔西忙,托人为父亲说媒。两个月后,还真的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后妈。婚礼那天,鲜红的大喜字挂在墙正中,乐队欢快的乐曲迎来了“新娘”。新娘65岁,慈祥端庄,张三精神焕发,久未展开的笑容满脸绽放,亲朋好友前呼后拥,喜笑颜开,吉祥的话语满堂飞扬。
婚礼简单而庄重,一拜天地,二喝交杯酒,三交换礼品。礼品是儿媳精心准备的。新郎向新娘献上一个硕大的鲜桃,表示一心一意;新娘向新郎献上一双亲手做的精美的棉鞋,表示把今生的余热全部献给他。张三接过棉鞋,特意看了身边的儿女一眼,然后目不转睛地看着新娘,心头涌起不可言状的一股暖流。儿媳要新娘为新郎亲自穿上那双棉鞋。张三的脚暖和了,身子暖和了,心头暖和了,眼睛也发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