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时事新闻
 
 
 
2010年8月13日 星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堰塞湖上的生命之舟
●新华社记者 邹伟 赵超 刘奕湛

  8月12日,舟曲灾后第5天。

  水位高涨的堰塞湖上,是一艘艘往来穿梭的冲锋舟;岸边,是等候过江的人群。

  在这里,记者遇见了舟曲县地税局干部窦文举。由于家里被洪水淹没,他灾后一直住在白龙江北岸。

  “有了这些冲锋舟,救灾物资和受灾群众才能更快地往返于南北两岸之间,否则要绕行很远的山路才能到对岸。”窦文举感叹,“感谢部队官兵,缩短的是两岸的距离,拉近的是生命的希望。”

  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大量泥沙冲入河道形成堰塞湖,舟曲县城中心地带被淹,两岸的直接陆路通道被洪水无情阻断——滨河大道已在水下数米,最深处,路灯和电线杆只能在水上露个头,两岸之间已是一片汪洋。解放军、武警官兵在堰塞湖上迅速搭起一条移动的“水上生命线”,将救灾物资、救援人员及受灾群众源源不断地运送于南北两岸。

  在武警甘肃总队兰州支队的一艘冲锋舟上,记者见到了更多令人肃然起敬的面孔——舟曲本地人祝刚,还有他的志愿者伙伴们,靠手提肩扛,将食物、饮用水等一箱箱救灾物资运到南岸,每天来回十几趟。

  “我们不辛苦,就是为乡亲们做点事,更辛苦的是他们。”祝刚指了指坐在身旁的武警战士们。

  说话间,冲锋舟已接近岸边。船头的战士跳进水里,将冲锋舟拖到岸边的浮板上,然后扶住船,让乘客们稳稳当当地走下来。

  “我们这几天都是这样,一共4艘冲锋舟,从早上6点开到晚上9点,再晚就不敢开了,因为太黑,看不清哪里是河道,哪里是电线杆子。”一名怎么也不愿透露姓名的武警战士说,“还有更辛苦的人,刚过去那条船上有我们的班长。这几天他的脚都泡烂了,嗓子也喊哑了。”

  “我们最初的任务主要是搜救,现在是搜救和运输相结合。”在南岸维护秩序的武警甘肃总队兰州支队副参谋长白建忠告诉记者,8日晚上到达舟曲灾区后,官兵们立刻展开对堰塞湖两岸被水淹没的居民区进行搜救。一发现被困群众,就迅速靠过去救援。截止到11日15时,已经成功搜救出20多名被困者,安全转移数百名受灾群众。

  不到两公里的“水上生命线”上,还有更多的“生命之舟”在劈波斩浪——兰州军区某舟桥团9日上午到达舟曲后,官兵们开着20艘冲锋舟对洪水淹没区域展开了拉网式排查。

  “只要有一丝希望,就要尽百倍努力营救。”团长屈孝明说。

  ——8月10日8时许,全身瘫痪的60岁老人吕贵生,和他的妻子、弟弟,还有80岁的老母亲,在被洪水围困3天以后,被舟桥团官兵全部救出,并转移到安全地带。

  ——截至11日,舟桥团已经出动冲锋舟500多艘次,人员1000多人次,在堰塞湖淹没区域成功解救出16名被困群众,转移疏散群众800余人。

  记者看到,好多战士都背着一个挎包,里面是馒头和水。为了多抢救一些群众,除了领导命令下舟外,他们从早到晚几乎都是在舟上度过,巡逻、搜救、转移群众、运送救灾部队……渴了,就喝口水;饿了,就吃一口馒头;困了,就让冲锋舟靠岸,靠着船舷歇一会儿。

  “让我们感动的还有很多群众,他们把冲锋舟空出来,宁愿绕行十多里的山路到对岸,也要为其他被困的群众争取时间。”舟桥团战士刘鹏说,“能够救出更多的人,是我们所有人最大的愿望。”

  (新华社甘肃舟曲8月12日电)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特别报道
   第03版:时事新闻
   第04版:特别报道
   第05版:社会民生
   第06版:淮阳新闻
   第07版:沙颖文艺
   第08版:特别报道
标题新闻
舟曲灾后重建工作开始启动
舟曲救灾物资发放实行十六字原则
拍卖公告
拍卖公告
(上接第一版)
与时俱进的川汇区妇幼保健院
堰塞湖上的生命之舟